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難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產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很多,本文只從信息不對稱角度予以探討,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產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論述了信息在交易雙方的不對稱分布或者一方信息的不完全性對于市場交易行為和市場運行效率的影響。從80年代起,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把信息不對稱理論應用于對金融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在信貸市場的分析和應用,使這~理論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來。較經典的文獻是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和韋易斯(A.weiss)在1981年發表的《不完全信息市場中的信貸配給》一文,從貸款利率和擔保要求兩個方面分析了非對稱信息信貸市場的特征,說明了非對稱信息對信貸活動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理論。
信息不對稱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交易雙方中任何一方都未獲得完全清楚的信息;二是有關交易的信息在交易雙方間的分布是不對稱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較多的有關信息;三是交易雙方對于各自在信息占用方面的地位都是比較清楚的。在企業融資渠道的選擇上,信息不對稱問題產生于企業必須借助外部融資才能獲得發展之時。信息不對稱按發生的時間劃分可分為事前信息不對稱和事后不對稱。事前信息不對稱導致逆向選擇,事后信息不對稱導致道德風險。
謂逆向選擇是指貸款者和借款者之間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性,有關借款者的信譽、擔保條件、項目的風險與收益等,借款者比貸款者知道的更多,具有信息優勢。這種情況使貸款者在借貸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為了消除不利影響,貸款者只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過去平均的信息來設定貸款條件,這樣就會對那些高于平均條件的優良的企業不利,后者就會退出信貸市場。由于逆向選擇使得貸款可能招致信貸風險,因此,銀行會謹慎對待企業的融資要求,甚至被迫忽略健康成長、業績優良的那部分企業。
道德風險是在交易發生后由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問題。金融市場上的道德風險是指借款者取得貸款后,可能改變原來的承諾,從事高風險投資或者故意逃廢債務,致使貸款不能歸還。由于道德風險降低了貸款歸還的可能性,貸款者可能決定寧愿不做貸款以降低風險,這便導致了信貸市場的萎縮。
二、信息不對稱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在我國由于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信貸面臨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對于中小企業遠比大企業更加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1.中小企業信息披露方法和信息傳輸機制不健全。財務制度不規范,內部會計信息可信度低,銀行難以從一般渠道獲得這些信息。面對財務制度不健全的企業,銀行若要做到信息對稱,則收集、整理、分析、現場調查企業信息的成本費用必然很高。2.風險收益不對稱。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其決策的隨意性程度較高,這導致其經營業績較差、企業壽命較短,從而造成了中小企業較高的倒閉率和銀行信貸違約率,進而增加了銀行的信貸風險。同時銀行對單個中小企業貸款時的信息收集、分析成本,貸款的交易成本和貸后的審查監管成本不比大企業低,并且單個中小企業貸款規模較小,因此銀行收益會低,從而造成了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收益與風險成本之間的不匹配,偏離程度較高,挫傷了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3.中小企業信用缺失。在當前的社會信用制度環境下,多數中小企業信用觀念淡薄,還款動力不強。在市場懲罰機制不力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失信成本普遍較低,在比較失信成本和收益之后,中小企業極易選擇拖欠逃避債務的短期行為。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響,銀行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就會按照平均的風險成本對中小企業設立一固定的貸款利率。然而中小企業質量參差不齊,風險偏好不同,面對同一貸款利率,高質量低風險的企業因不愿接受或無力承擔較高的利率而離開銀行借貸市場。而那些風險高、質量差的企業卻愿意承擔較高的利率。這樣,銀行將面臨大量的高風險、低質量的借款企業,從而導致逆向選擇。此外,借款人取得貸款后,銀行難以了解企業的資金使用情況,企業可能改變貸款投向,將貸款投入高風險、高收益項目,這就是道德風險現象。
_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5年1月對全國金融機構法人2004年第四季度貸款利率浮動情況的統計,在金融機構發放的全部貸款中,大型企業下浮利率貸款占比為64.17%,上浮利率貸款占比為27.58%;而中型企業則分別為22.50%和36.72%;小型企業則為13.33%和35.7%。資金流動的“馬太”效應,決定了在信貸市場上大型企業處于比中小企業更有利的競爭地位,而金融機構的資金定價機制對中小企業融資設置了很高的門檻,過高的貸款利率抑制了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
三、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方式
目前,在企業融資活動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困擾銀行和中小企業的首要問題,不但影響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影響了銀行業務的拓展,是造成目前市場資金過剩、銀行惜貸和企業資金缺乏并存的主要原因。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有以下幾種方式:
1.引入中小金融機構。西方部分學者認為,中小金融機構在為中小企業服務上,擁有信息優勢和成本優勢另外,中小金融機構由于內部結構簡單,在發放中小企業貸款上比大銀行具有成本優勢。目前對我國來說就是要大力發展地方民營的中小金融機構。這種銀行在解決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方面有先天優勢,且由于產權明晰,更有動力去獲取借款方的信息,克服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交易成本較高的障礙,滿足資金供求雙方的需求。與此類似的方法是關系型借款,指銀行在向借款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時,為獲得該借款企業的特有信息進行一定的投入并自己獨享。
2.貸款技術。為了有效緩解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銀行應開發出基于不同種類信息的多種貸款技術。主要是通過審查企業的財務報表、要求企業提供擔保、利用模型對企業進行信用評級、通過貸款人等多渠道了解企業信息四種類型。
3.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信用擔保可以彌補中小企業抵押品不足的缺陷,同時信用擔保機構通過專業化經營信息資源以及開發專門技術,可以降低銀行對中小企業信息搜集與處理的信息成本。
4、中小企業要加強信用建設。中小企業應致力于提高內部管理水平,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規范自己的經營行為,引進科學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內部治理機制,完善財務制度,按現代企業管理方法整理和報送各種資料,提高信用水平并提供銀行需要的信息,這樣才有可能在信貸市場上進行融資。
5、銀行應改進和完善信貸風險評估的指標體系,使得銀行的信貸評價體系更適合中小企業。目前,我國銀行的信貸評價體系主要是針對大企業的,不適合中小企業。金融機構可以在信貸行為發生前就對一些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進行觀察和評估,利用長期累積的信息正確評估企業的信用等級,并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的評價體系。
6、結合國情,積極創新融資模式。針對我國制度缺失和市場失靈的現實國情,可以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優勢和信用優勢,創新融資模式,整合金融資源,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目前,開發銀行陸續在各地推出了類似“兩臺一組”的貸款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兩臺”是指“貸款平臺”和“擔保平臺”,“一組”是指一個組織,即“信用促進會”。在這種模式下,首先組建一法人單位作為貸款平臺,銀行與之簽訂貸款合同。貸款平臺作為借款人批量接受貸款,再劃給各中小企業。同時組建擔保機構與之配套,為貸款提供擔保。凡申請貸款的企業,需加入“信用促進會”,履行自己的誠信承諾。在實際操作中,“貸款平臺”可能是地方政府組建,也可能是行業協會擔任,“信用促進會”則一般都是由行業里或地方上的業主組成,對貸款企業有較大的影響,因此監督能力較強。
該模式通過政府介入,實現了優勢互補,集中了政府和銀行的雙重優勢。其一,政府在管理中小企業上具有信息優勢和資源優勢,貸前,對中小企業有充分的了解,貸后,可以充分調用公、檢、法等資源優勢,進行有效監督和貸后管理,避免逃貸等現象;其二,“擔保中心”由于是財政出資,可以充分發揮政府的信譽優勢,將貸款比例擴大到1:5或1:6,甚至更高;其三,“信用促進會”設理事、理事會和理事長,負責貸款的初審工作,各位理事均為地方信譽高的企業業主,對地方企業情況非常了解,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監督力量;其四,貸款的最終評審委員會由信用促進會理事會代表、開行代表、政府領導、財政、經委等有關主管部門代表組成。這樣,就充分發揮了社會和政府的雙重優勢,可以有效地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確保所推薦企業的質量和信譽。既解決了地方企業的融資問題,又解決了銀行的信息劣勢問題,有效控制了銀行風險,達到了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