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不是無知的表現,而是獲得新知的開始。
從前,有一個小島“太陽島”。許多人來到這個島上居住,大家彼此相處得像一家人似的。
后來,人越來越多,很多人相互之間就不認識了。而且,島上出現了許多種語言,許多種人際交往規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困難了。
所以,島上的長老們就聚集在一起,商議創立一所學校,教給孩子們“太陽島”的歷史、地理、宗教和語言。在選教師的時候,他們認定有兩個人可擔負此重任,一個是填鴨小姐,另一個是啟發先生。這兩個人都很有學問,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完全不同的見解,很難分出孰優孰劣。最后,大家決定,由這兩位老師分別創辦一所學校。
島上的居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心目中認為好一些的學校就讀。
填鴨小姐和啟發先生的教學方法迥然有異。填鴨小姐總是把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讓學生記在心里,然后她只問有答案的問題,而學生的回答只有與她提供的答案相同才算是正確的。當然,凡是填鴨小姐不講的,就是不重要的,也就沒有必要知道了。可是,啟發先生則不同,他不急于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并啟發他們自己找到答案。
漸漸地,這種差別越來越明顯,受過填鴨小姐教育的人與受過啟發先生教育的人越來越涇渭分明。最后,一個島自然劃分成兩個區域,住在不同區域的人形成了不同的部落,即填鴨部落和啟發部落。填鴨部落不愿意受到啟發部落的影響,在兩個區域間建起了一堵墻,將自己隔絕起來。
一年又一年,填鴨部落的子女接受著填鴨式教育。隨著人口的增加,區域的空間顯得越來越擁擠,終于有一天,人滿為患,填鴨部落感到區域間的那堵墻應該拆除了。這樣,在無數年之后,兩個部落的人又一次相見了。
然而,他們看到了什么呢?
啟發部落的人看到了一群長相完全相同、表情完全一樣的人站在他們面前。這些人是填鴨部落的人。他們衣服相同,行為相同,甚至連眼神也是一模一樣。如果不是因為年齡和性別有所不同,他們真的會被認為是彼此的復制品。
填鴨部落的人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人。這些啟發部落的人不但與填鴨部落的人不一樣,而且相互之間也非常不同。他們穿不同的衣服,有著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舉止和不同的說話方式。而且,奇怪的是,啟發部落不但沒有人滿為患,而且有足夠的空間建立了提供工作、學習和娛樂的場所。很顯然,啟發部落的人過著富足、舒適和幸福的生活。
填鴨部落的長老感到不解,便向啟發部落的長老討教。啟發部落請來了道高望重的啟發先生。下面就是他講的一番話:
“如果你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要提出來,并主動地尋找答案。提出‘誰’,可以知道人物;提出‘為什么’,可以知道原因;提出‘如何’,可以知道方法;提出‘何時’,可以知道時間;提出‘什么’,可以知道事物的性質;提出‘何地’,可以知道地點。這樣,我們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終生都在接受教育。”
啟發先生還說,他的學生會帶著問題到世界各地去,然后帶著答案再回到島上,這些答案幫助他們過上了越來越好的生活。
填鴨部落的人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他們不知道的東西,而他們不知道的東西并不一定是不重要的東西,所以提問不是無知的表現,而是獲得新知識的開始。
現在,填鴨部落的人看上去與啟發部落的人既相同又不同。如果你不懂這句話的含義,歡迎提問!
(馬樹強摘自《諷刺與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