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軟件和服務領域,資本就是硬道理
盡管被視為“中國軟件行業少有的守望者”,但金蝶還是不會拒絕外國朋友遞過來的資金和商業幫助。6月4日,金蝶宣布獲得來自IBM和國際投行雷曼兄弟的1.32億港幣戰略性投資,占其總股本7.7%。金蝶董事會主席及首席架構師徐少春對外宣稱,國際戰略性投資將直接提升金蝶核心業務的競爭力,并使金蝶的贏利能力超越對手用友。

近幾年,競爭壓力引發了全球軟件業的并購狂潮,這種趨勢也逐步延伸到中國市場。從微軟投資神州數碼、浪潮、中軟和SAP戰略投資東軟等事例看,通過資本將中國本土軟件與國際市場相連,已經成為一種行業趨勢。
2006年10月開始,從具體業務運營中解脫出來的徐少春更加頻繁地活躍于不同資本市場,他甚至赴美走訪紐約、波士頓、華盛頓、芝加哥、舊金山五大城市,向30余家美國投資機構宣講中國的企業應用軟件市場與金蝶的定位,以及金蝶的未來發展戰略等。業界認為,此次資本運作是金蝶謀求海外上市的先聲。
IBM雷曼兄弟戰略投資基金是2006年9月由IBM與雷曼兄弟等額出資,起始金額為1.8億美金的共同投資基金。按照IBM大中華區副總裁、IBM雷曼兄弟戰略投資基金負責人吳寶淳對《商務周刊》的表述,投資金蝶僅是開始,發展基金將選擇更多的業務幾近成熟而又快速成長的中國公司。他說:“這些被投資的公司將有機會借助IBM先進的方法論,進行業務實施和創新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IBM雷曼兄弟購入的3500萬股金蝶國際股份,每股價格約為3.7885港元,較金蝶6月3日停牌前收市價7.03元折讓率為46%。顯然,金蝶看重的不是股份出讓的溢價,而是希望通過該次戰略投資獲得更多的外部效應。徐少春與金蝶CEO何經華在聯合發布的致客戶函中,也特別強調金蝶與IBM的合作是“全球范圍內建立的全球首選的合作伙伴關系”,認為這種合作將給金蝶用戶帶來不可估量的商業價值。
不過,徐少春的對手王文京已經領先一步。早在今年3月發布2007—2009年新三年規劃后不久,用友就在北京宣布,將借助與IBM成功的合作開拓全球市場。該公司計劃通過將應用加載在開放技術之上,利用IBM的全球研發實驗室、創新中心網絡以及營銷專家開拓新商機; IBM則在銷售經驗、技術支持、免費業務咨詢、廣告折扣、研發、應用成果展示等方面對用友業務進行支持(參見《商務周刊》2007年第四期《用友:“三年計劃”只爭朝夕》)。
當時,用友遠離微軟的.NET/SQL,借擁抱IBM支持的開放式技術架構擴大客戶群,被外界認為是用友對金蝶“ERP+中間件”模式的有力抗擊。早些時候,負責用友與IBM全程合作的IBM大中華區戰略合作部經理楊曉冬明確地向《商務周刊》表示,用友已經在IBM全球ISV(獨立軟件開發商)合作計劃中占據要位。
可靠的消息是,6月4日當天,用友內部高層即召開會議,商討與IBM等國際軟件廠商深化合作,以減少由于IBM雷曼對金蝶的投資而帶來的影響。
計世資訊副總裁資深分析師曹開彬就IBM與用友、金蝶的合作關系向《商務周刊》給出了中立的評述:“IBM作為企業級應用市場整體商業模式的制定者,和中間件技術標準的掌控者,當然需要捆綁更多的伙伴對企業提供更有效的應用方案。無論是用友、金蝶,還是IBM都需要。”
對IBM來說,兩家公司也各有千秋。2006年用友的利潤增長率為19%,遠低于金蝶35%的增長速度。用友一直在客戶數量方面占優,其用戶規模過百萬,而金蝶的用戶規模是40萬左右。表面上,擁有更多客戶的軟件廠商當然對IBM有吸引力,不過當2007年IBM不再通過無限擴大的外部創新為首要核心戰略,而是更加注重創新帶來的實踐價值和服務標準化、產品化時,IBM已不僅看重合作伙伴的用戶數量,而且更重視伙伴基于IBM方法論與客戶細致入微的合作,以使IBM在軟件和服務的實踐優勢直接深入到客戶的內部業務流程。
2006年11月,金蝶在向IBM總部提交的業務匯總文件中或多或少擊中了要害。以SOA為切入點,金蝶對于產品、技術、市場等業務協同的運作細節描述得非常精細,更花去篇幅闡述了金蝶對IBM的技術方法論的理解。
自2006年6月用友宣布其ERP-NC管理軟件產品全面采用IBM WebSphere應用服務器作為中間件技術后,金蝶成為國內“ERP+中間件”模式的最后守望者。與IBM牽手的第二天,金蝶發表聲明稱將繼續堅守陣地,與IBM的合作不涉及中間件內容。徐少春用更多的言語強調注資帶給金蝶的商業實踐層面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變革。現在,雷曼兄弟已經向金蝶派遣一名董事,這有助于后者在國際資本市場中樹立形象,為海外上市鋪平道路。
在理想的規劃中,金蝶希望借助于戰略性投資收購在企業級信息技術市場有實力的小型公司,以使自己一邊實現客戶規模增長,一邊擴大自有的技術領地。然而,一切的因素又是未定的,在軟件和服務領域,資本就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