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均 蔡 黎 馬杏寶 張小萍 王龍英
上海市位于長江下游,屬長江口區沖擊平原,位于長江三角的東緣,歷史上屬于以中華按蚊為主要傳播媒介的非恒定性瘧區,1955年和1962年曾有2次爆發流行,第2次發病率高達3231.2/10萬[1]。此后經采取以根治傳染源為主的綜合措施,20世紀70年代開始本市未再出現惡性瘧流行,間日瘧年發病率也逐年下降,至1987年本市達到部頒的基本消滅瘧疾標準。監測至2005年,上海市本地居民瘧疾發病率已連續19年控制在1/10萬以下。由于受流動人口日益增多的影響,難免有流行區瘧疾病人或帶蟲者進入本市,加上本市仍有傳播媒介存在,在人群免疫力普遍低下的條件下,就有造成瘧疾再流行的潛在危險。因此,為了鞏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探索本地區現階段瘧疾流行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掌握瘧疾流行規律和趨勢,評價防治效果和制訂瘧疾防治對策,現將上海市2000—2005年瘧疾監測結果及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整理分析如下。お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上海市各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報的瘧疾病人傳報卡、個案調查表、各項部頒的瘧疾監測報表、部分年份的網絡直報資料、流動人口瘧疾調查檢疫匯總報表。本市人口數來源于市統計局,外來人口數以各區縣公安局登記人數為準。
1.2方法
瘧疾診斷標準以《瘧疾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15989-1995)為依據。每年流行季節對瘧疾病灶點周圍人群以血檢瘧原蟲陽性為帶蟲者診斷依據,以明確人群帶蟲率。2005年在流行季節末對常住居民和流動人員進行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測定瘧疾抗體,抗體滴度≥1∶10者為陽性。對每個瘧疾病例均進行個案調查,并按衛生部瘧疾防治手冊的瘧疾流行病分類規定進行分類[2]。お
2結果
2.1發病情況
6年中全市瘧疾發病583例(包括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病例),其中經血檢確診的占96.74%(564/583),19例(3.26%)系根據臨床確診。死亡惡性瘧2例。在血檢確診的564例瘧疾病人中,惡性瘧占5.85%(33/564),均為國外輸入病例,間日瘧477例,占84.57%,未分類54例,占9.57%。
2.1.1發病率6年中本地居民共發病110例,總發病率為0.14/10萬;外來人口473例,總發病率為2.77/10萬,外來居民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本地居民。本市居民本地感染和外出感染的發病率分別為0.07/10萬(53/7 938.6萬)和0.07/10萬(57/7 938.6萬);外地居民本地感染和外地感染的發病率分別為0.13/10萬(23/1 704.9萬)和2.64/10萬(450/1 704.9萬)后者明顯高于前者(表1)。お

2.1.2人群帶蟲率6年中共血檢瘧疾病灶點周圍常住居民7 905人,發現瘧原蟲陽性3人,帶蟲率為0.38‰;血檢外來流動人口44 206人,發現瘧原蟲陽性3人,帶蟲率為0.07‰。
2.1.3 IFAT抗體水平采用間接熒光抗體試驗,共調查外來流動人員2 732人,IFA陽性104人,陽性率為3.81%。在調查點同時檢測上海市本地居民589人,陽性8人,陽性率為1.36%。
2.1.4感染源分析檢出的583例瘧疾病例中,本市居民在本地感染者53例(其中輸血感染3例),占病例總數9.09%,外省籍居民在本市感染者23例,占病例總數3.95%;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病例507例,占病例總數86.79%。其中本市居民外出(外省市或國外)感染者57例,占9.77%,外省流動人口在外省感染來到本市發病者450例,占77.19%。
2.2流行病學特征
2.2.1地區分布6年間市郊10區(縣)都曾發生當地感染病例,市區僅發現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病例而無本地感染病例。57例本市居民外出感染者,市區和郊縣分別占54.39%和45.61%;450例外來病例分布在市區和郊縣的分別為30.89%和69.11%。其中62.09%(362/583)外來病例相對集中在流動人口較為群集的城郊結合部,如浦東新區21.78%(98/450)、閔行區20%(90/450)、徐匯區6.67%(30/450) 、普陀區6.22%(28/450)、寶山區5.33%(24/450)、嘉定區4.67%(21/450),(表2)。お

2.2.2年齡、性別分布在583例病人中性別比為2.15∶1,本市居民檢出的110例中,性別比為3.23∶1。18~60歲占85.45%, 1~17歲占6.36%, 61歲以上年齡組占8.18%。外來流動人口473個病例中,性別比為1.97∶1;1~17歲年齡組占29.37%,18~60歲為68.71%,61歲及以上為1.29%。
2.2.3季節分布當 地感染的110例中,發病分布在5~12月,其中8~11月份發病者占71.36%;而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的506例中每月均有病例發生,但其中79.25%仍集中于6~10月發?。话l病高峰在7月,較當地感染者發病高峰前移1個月。當地感染病例和非本市感染、國外輸入病例在11月至次年5月的傳播休止期間發病者分別為2.40%和17.50%(圖1)。

2.2.4職業分布在583例職業中以民工和學生為主,分別占到30.87%、13.89%;農民、工人、兒童為次,分別占到10.98%、6.52%、6.00%。這些職業總人數424例,其中81.84%(347/424)為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病例。
2.3惡性瘧分布
6年共發現國外輸入惡性瘧33例,占輸入病人總數6.52%。全部從非洲地區輸入,其中市區居民12例,郊區居民7例,外省來滬者14例。
2.4疫點類型
全市6年中共出現583個病灶點,均屬新病灶點。其中活動性病灶點110個,占總病灶數的18.87%,非活動性病灶點473個,占81.13%。お
3討論
2000—2005年上海市19個區縣的監測結果顯示,本地居民當地感染的平均發病率為0.06/10萬,本地居民未查見帶蟲者,縱向監測點兒童IFAT抗體陽性率為1.36%,表明本市瘧疾發病已處于很低水平。但仍出現當地感染病例76例,分布在市郊10個區、縣內的57個鄉鎮,占總鄉鎮數30.65%(以2005年鄉鎮數為標準),表明本市瘧疾傳播尚未完全終止。從發病季節分析,72.38%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病例發病7月達到高峰,此時與本地中華按蚊季節消長的高峰相一致,受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病例和本市中華按蚊密度高峰季節的影響,本市當地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發病,8月達高峰,較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病例高峰推遲1月,表明本市當地感染受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疫情影響關系密切。同時表明本市郊區雖有低水平的傳播,但僅為少數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繼發感染,未引起局部流行。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市流動人口是全國最多地區之一,每年達數百萬,其中不少來自瘧疾流行區,導致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瘧疾病例占發病總數的77.18%,此外本市人口外出感染人數占發病總數的9.78%。延續了1987年以來以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病人為主的發病特點[3]。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病例主要來自外省的農村地區,來滬主要從事務工、務農工作占48.37%,學生、兒童占19.89%。這些病例主要集中在7、8月份發病與這些對象在特定的時間如家鄉農忙結束、學生放假來滬有密切關系。監測結果表明,6年來出現的583個新病灶點中,81.13%%為非活動性病灶點,活動性病灶點未出現二代病人,且病灶點呈高度分散。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病例發病雖有季節高峰但常年發病比較離散,4~6月有一個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復發小高峰,顯示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病例在大部分地區引起傳播的強度不大。1987年上海市基本消滅瘧疾后,瘧疾發病率維持在很低水平的主要原因與近年來人們居住環境的迅速改善、生活水平提高,防蚊意識加強,人蚊接觸減少和對外來人口的管理監測加強有關[4],保持本地區瘧疾基本繁殖率多年來均在臨界值1.0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外來人口在本地感染有上升趨勢。 2005年外來人口本地感染病例上升到84.62%,這些病例大多數與外來人口混合居住,無外出史,很可能系由非本市感染和國外輸入病例(帶蟲者)傳播蚊媒所引起。本地感染病例中18~60歲組占總病例數的81.58%,這些病例活動范圍大,流動性強,如未及時發現根治,有可能成為瘧疾的傳播擴散源。為此,本市今后的監測工作應根據瘧疾發病特點,采取科學防治,分類指導的原則,重視以下幾種情況:市區一般認為為無瘧區,但有54.39%(30/56)外出感染和30.89%(139/450)外來病例分布在市區。因此,應該加強對從瘧疾高發區(重視非洲)的回歸人群及外來人口進行嚴密瘧疾監測。加強醫務人員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對本病的警惕和診療技術;同時加強因事外出市民的防蚊宣教。相對而言遠郊工業、服務業比較薄弱,受外來人口導入影響較小,病例常呈散在分布,但當地居住條件和防蚊設備較差,增加瘧疾感染的機會。除加強外來流動人口的瘧疾管理監測外,在瘧疾流行季節應進行滅蚊防瘧教育,改善居住環境;而對外來流動民工相對集中的城郊結合區以及新的開發小區,應加強民工及其家屬的瘧疾檢疫,及時發現病例或帶蟲者,及時根治;同時對發病率高的不穩定地區開展蚊情監測工作。お
4參考文獻
[1]陸泳.上海市1952~1981 30年瘧疾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83,4:29-31.
[2]衛生部地方病局. 瘧疾防治手冊[M]. 第2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24-158.
[3]馬杏寶,江西均,黃德生,等.上海市瘧疾基本消滅后的流行特征分析[J]. 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 2002,2:4-7.
[4]陳耀祥,施全龍,陳義生,等. 上海市基本消滅瘧疾后瘧疾流行潛勢初步研究[J]. 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1995,8(Suppl):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