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放射性核素與射線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越來越多。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輻射場所的劑量水平也越來越為人們重視。個人劑量監測和輻射場所監測是放射防護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手段。
現將1999—2004年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員外照射個人劑量監測及防護監測、體檢結果分析報道如下。お
1資料與方法
1.1個人監測
個人劑量監測依據《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GBZ128-2002[1]。采用北京核儀器廠生產FJ-427A型微機熱釋光劑量儀, FJ—411型熱釋光退火爐;熱釋光劑量探測元件為中科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生產LiF(Mg,Cu,P)粉末,將其封入直徑為3mm、長度20mm
塑料管,劑量探測器外殼為長方形塑料盒。熱釋光劑量元件經退火處理(240±1)℃ 15min后,受測人員工作時在外衣左胸前暴露位置配戴劑量盒,配戴周期為2個月。本底值采用同批退火處理后的個人劑量探測器存放于實驗室內與到期回收的劑量探測器一同測定,測定結果扣除本底值。儀器由上海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進行質量控制。
1.2環境監測
工作場所及環境輻射水平監測用美國Victory公司生產450P型X、γ監測儀;有用線束輸出量用RD-98,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生產、測試位置及評價標準按《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GBZ130-2002、《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監測規范》GBZ138-2002等要求進行。
1.3體檢檢查
體格檢查內容除常規檢查外,尚包括神經內科、眼科裂隙燈及特殊檢查。お
2結果
2.1不同年份個人劑量監測
從表1可看出,1999—2004年共監測6 776人次,集體劑量當量為11 459.41人?mSv,人均年劑量當量最高為1999年的1.98mSv/a,最低為2001年的1.36mSv/a,其中95.29%的受測工作人員年受照劑量在5mSv以下。這表明我市絕大多數放射工作人員年受照劑量較低,防護較好。年劑量在5~15mSv有249人次,占受監測人次數的3.67%;15~50mSv有70人次,占受監測人數的1.03%;未發現年受照劑量達50mSv者。從1990年起人均年劑量當量逐年下降至2001年的1.36mSv/a[2],之后徘徊至在1.70mSv/a左右。

2.2不同工種個人劑量監測
從表2可看出,受照劑量當量最大的是從事非密封源工作人員,人均年劑量為12.71mSv/a,其次是從事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人均年劑量為3.10mSv/a。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員中80%年劑量>5mSv,甚至超過20 mSv的平均年劑量限值[3,4],說明現場輻射劑量水平較高,防護條件較差(表2)。お

2.3各級醫院X射線機防護性能
對112臺X射線機進行了立或臥位和環境劑量監測,全部符合衛生標準者定為合格。從監測結果看不同級別的醫療單位X射線機防護性能差別很大,鄉鎮級X射線機的防護超標情況尤其嚴重,見表3。お

2.4透視防護區、有用線束照射量率監測
本次共監測了51臺立位透視防護區和34臺臥位透視防護區。超標X射線機主要是200mA以下的機器,有用線束照射量率合格率為80.39%。這些機器主要是上世紀90年代初投入使用射線機,部分球管老化,防護鉛掛簾破損,見表4。

2.5環境劑量監測
共監測65臺X射線機,監測項目中鉛玻璃、控制定均合格,機房門外超標5臺(7.6%),機房窗外超標2臺(3.08%)。
2.6健康體檢
放射人員自覺癥狀中頭疼頭暈、易倦乏力、記憶力減退所占比例較高,尤以放射工齡長者居多,<10年與<20年工齡之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5。
皮膚損傷主要表現在皮膚干燥、彈性差、皮膚皸裂、指甲縱嵴等。B超檢查顯示為少量脂肪肝,膽囊贅生物。個別人心動過緩。

表6可見,隨著工齡增加染色體、晶狀體陽性率增加,10年以上3個組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同類醫院比較,僅20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放射人員晶體渾濁有提前的趨勢。
表7中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員白細胞和血小板異常率均較高,與表2中個人劑量監測結果一致,與密封源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お

3討論
南通市1999—2004年共監測不同工種放射工作人員6776人次,人均年劑量當量為1.70 mSv/a,明顯低于職業照射年劑量限值的1/10,略高于全國監測的結果[5]。依據ICRP輻射防護的基本標準及ICRP 60號出版物的建議,把劑量當量限值的1/10定為記錄水平,南通市受測人員的95%均在記錄水平以外。說明南通市放射工作單位和個人的放射防護工作做的較好,但仍有少數工種受照劑量較高。我市非密封源主要是氣燈紗罩生產,手工操作,僅有工作服和口罩,硝酸釷半成品堆放較多,人員工作時間長,造成個人劑量較高。核醫學中ECT分裝、標記、注射過程中工作人員受照劑量較大,至使人均年劑量稍高,應加強個人防護。醫用診斷中介入的廣泛開展,使少數放射人員受照劑量增加[7],一些原非放射人員(內科、泌尿外科、腫瘤科)的加入,使職業受照人員范圍擴大,而他們大多未納入放射人員管理。
我市醫用診斷人員中,鄉鎮醫院放射人員健康狀況較差,多為上世紀70年代參加工作,已近30年工齡且機器防護及個人防護均較差,血常規異常和晶狀體渾濁比例較高,自覺癥狀明顯[6],應加強其健康監護工作。市級醫院放射人員雖占比例大,但防護條件好,幾乎全為遙控或隔室操作,個人劑量和體檢異常率較低,早期參加放射工作且相關體檢指標異常的人員均已退休,是個人劑量下降和體檢達標的主要原因。
不同工種中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員白細胞和血小板異常率最高,與個人劑量監測結果相一致,但其他項目異常率很低。從業女性30歲以下居多,文化程度多為初、高中,對射線危害認識不足,自我防護意識較差。但該廠人員流動性較大,多數放射工齡不滿5年,給健康監護帶來難度,也使一些重要健康指標難以繼續檢測。
核醫學中介入人員雖個人劑量稍高[7],但各項體檢指標均較好,主要是防護意識強,個人防護到位且放射工齡相對較短。目前加強非密封源、介入人員及鄉鎮醫院放射人員健康監護應作為防護工作的重點。
我市基層X射線機使用單位以200mA X射線機為主,輔以小機型隔室透視,總體防護較差,與武國亮等[8]調查相似。經過前期的綜合防護改造達標率較高;大量的放射專業學生充實放射隊伍,使我市的個人劑量、輻射防護、健康體檢達到較佳狀態。近年來機器性能老化,防護設施破舊變形,再加上醫院改制等,基層醫院總體防護水平明顯下降;另外監測機構儀器設備更新,檢測精度提高,檢測項目增加,也使原來已合格項目檢出超標。
有用線束照射量率超標多數為過濾厚度不夠、過濾鋁片丟失或根本就不安裝過濾鋁片,導致防護平面超標。
周圍環境劑量超標以機房大門和窗外為主,其原因是各醫療單位在建X射線機房時,未能進行預防性衛生監督,機房布局不合理,后雖經防護改造合格,但先天不足,且現已變形破損,改造已成當務之急。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切實可行的合理化建議:① 應加強放射衛生防護監督執法力度,盡快采取有效措施。
② 對放射從業人員進行上崗培訓,嚴格實行《放射工作人員證》制度。③ 對醫用診斷X線機進行影像質量控制檢測,及時更新X線機。
④ 重點加強非密封源,如汽燈紗罩生產過程中硝酸釷的控制和防護。お
4參考文獻
[1]GBZ128-2002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S].
[2]桑軍陽,馬玉蘭.南通市十年個人劑量監測結果分析[J].2000.7(17):2015.
[3]GB18871-2002. 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S].
[4]荊祿偉,張示成.1997-2002年棗莊市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輻射衛生,2004,13(3):192.
[5]張良安.我國放射工作人員接受劑量水平分析[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1992.12(增刊):6.
[6]胡利豐,董文駿.549例醫用X射線工作人員健康分析[J].中國輻射衛生, 2004.13(1):60.
[7]馬玉蘭,桑軍陽,楊澤云,等.介入放射工作人員劑量調查[J]. 中國輻射衛生,2000,9(1):29.
[8]武國亮,張炳祥,曠景瑩,等.昆明市醫用診斷X射線機防護狀況調查與監測[J]. 中國輻射衛生, 2004,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