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安梅
隨著洋山深水港與臨港新城的開發,南匯區成為舉世矚目的熱土,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員參與建設。特別是近3年來,南匯區的外來人員劇增,據有關部門統計,從2003年的16萬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32萬。外來人員分布在全區各處,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來自血吸蟲病、絲蟲病和瘧疾的重疫區,這對南匯區的防病成果帶來極大的威脅。為此,南匯區堅持不懈做好血吸蟲、瘧疾和絲蟲的監測和調查工作,迎接外來傳染源的挑戰?,F將2003—2005年本區的外來人員“三病”檢疫結果作一分析,以評價防治效果,為今后的流動人口管理決策提供依據。お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南匯區2003—2005年外來人口“三病”檢疫資料。
1.2方法
采用血清學檢測方法。其中血吸蟲病采用三聯抗原片免疫酶染試驗(IEST)[1],抗體滴度≥1∶10陽性者進行病原學檢查;瘧疾和絲蟲檢測采用IEST或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2]。 お
2結果
2.1抗體陽性率
2003—2005年共對27 197名外來人員進行了血吸蟲病、瘧疾、絲蟲病的檢測。檢測結果顯示,2003年在檢疫的8 487名外來人員中,“三病”抗體陽性總人數54人,抗體總陽性率為0.64%,其中,血吸蟲抗體陽性34人,陽性率為0.41%;瘧疾陽性14人,陽性率為0.16%;絲蟲陽性6人,陽性率為0.07%。2004年檢疫的7 691名外來人員中,“三病”陽性總人數56人,抗體總陽性率為0.73%,其中,血吸蟲抗體陽性47人,陽性率為0.61%;瘧疾陽性8人,陽性率為0.11%;絲蟲陽性1例,陽性率0.01%。2005年檢疫的11 019名外來人員中,“三病”陽性總人數64人,抗體總陽性率為0.58%,其中血吸蟲抗體陽性57人,陽性率為0.51%;瘧疾陽性5人,陽性率0.05%;絲蟲陽性2人,陽性率0.02%,見表1。お

除了對外來流動人員進行血吸蟲、瘧疾、絲蟲檢疫外,還對因婚嫁、經商等原因遷入定居的外來人員也進行了“三病”檢疫。2003—2005年共檢測此類人員915人,陽性5人,抗體陽性率為0.55%。對外來人員(包括外來定居)抗體陽性者,先做好個案調查,并結合陽性滴度、癥狀、體征、以往病史等,作進一步的追蹤檢查或病原治療處理。雖然抗體陽性者不一定是病人,但經過采取進一步追蹤檢查或病原治療等措施,對于控制和肅清外來傳染源的輸入都起到積極的作用,以切斷傳播途徑。
2.2“三熱”病人血檢
2003—2005年南匯區各醫院門診瘧原蟲血檢共檢查2 085名外來人員的“三熱”病人(臨床診斷瘧疾、疑似瘧疾、不明原因發熱病人),發現瘧疾病人14例(見表2),占南匯區瘧疾發病總人數的64%。14例病例均屬間日瘧,都是外地感染后在本地發病的病例;對這些病人用伯喹、氯喹治療,均治愈;同時在次年 4月底前對瘧疾病人進行休止期抗復發治療。お

2.3疫點處理
2005年8月,在本區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送檢的流動人口血清中檢出1例血吸蟲抗體陽性1∶20者,經市疾控中心進一步病原追蹤,糞檢找到血吸蟲卵。經流行病調查,病人曾患過血吸蟲病,被確診為慢性血吸蟲病。發現疫情后我們及時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對病人的糞便進行消毒,對病人居住環境進行查螺,查螺面積2 460m2,結果未查到釘螺;病人自動回老家進行治療。我們及時撰寫疾控通訊,宣傳血吸蟲病防治知識。
在每年5~12月瘧疾流行期,一旦發現瘧疾病人,積極進行疫點處理,防止由于氣候變暖蚊子活動期長而出現瘧疾的繼發病例,并對疫點的周圍人群進行了瘧原蟲血檢,2003—2005年共血檢488人,均未找到瘧原蟲。由于治療病人和疫點處理及時,無繼發感染病例發生。
2.4“三病”檢疫開展的難度
在“三病”檢疫工作中存在許多難點:掌握的外來人員人口數只是公安登記人數,真實的數字無法掌握;每年接受檢疫的流動人員數占外來人員總數的比例極??;流動人員流動太頻繁,致使檢出陽性抗體時,病原追蹤困難;有的外來人員發病后,由于血吸蟲病、瘧疾等疾病在上海已不多見,本地的醫務人員普遍感到陌生,缺少寄生蟲病的防治知識,不能明確診斷,往往錯診、誤診,容易造成病情延誤與疫情的擴散;而相當一部分外來人員對流動人口檢疫工作不理解,不愿配合醫療機構做此項工作,也嚴重妨礙了檢疫工作的順利進行。お
3討論
3年的“三病”檢疫結果顯示,在檢出的174例抗體陽性者中,血吸蟲抗體陽性占0.51%,瘧疾抗體陽性占0.10%,絲蟲抗體陽性占0.03%。這一結果提示,血吸蟲病監測是關鍵,何況在2005年南匯區發現了自1985年宣布消滅血吸蟲病以來的首例血吸蟲病病例,應引起重視。在“十五”期間的監測中南匯區有殘存釘螺的發現,血吸蟲病流行的自然因素依然存在,加上傳入傳染源的客觀存在,防止“瘟神”的死灰復燃已經顯得刻不容緩。據統計,3年間我區共有14例外地感染后在本地發病的瘧疾病人,病人來源以安徽、江蘇、四川等地為最多,占65%,其次分別來自浙江、江西和貴州等。病人均為文化層次不高的為低收入職業人群。究其原因:①安徽、江蘇、四川等地是瘧疾的流行區,這些地區大量流動人員的涌入,其中存在著不少的病人或病原攜帶者極有可能引起續發病例。②文化層次的低下注定了流動人員的自我防病意識不高,是各種疾病最容易侵襲的人群。③以打工為主的低收入職業人群,經濟條件差,居住環境不理想,蚊子蒼蠅孳生地密集,是導致瘧疾等蟲媒傳染病的一個重要因素。甚至一部分病人,由于經濟困難,不及時就醫,不但延誤病情,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傳染源的擴散。因此,我們在做好全區醫療機構門診“三熱”病人血檢工作的同時還要加強外來人口瘧疾的防治管理,及時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控制疫情的擴散。此外,隨著勞務輸出人員的增多,這2年南匯區還出現了來自非洲國家感染的傳入病例,致使瘧疾的防治形勢愈加嚴峻。另外檢疫結果顯示的流動人口中絲蟲抗體陽性率是3種寄生蟲病中最低的,雖然構成絲蟲病傳播流行的可能性相對來說比較小,但外來傳染源輸入的可能尚存,當地傳播絲蟲病適宜媒介依然存在,故仍應做好監測工作。
3年來南匯區外來人員血吸蟲、瘧疾和絲蟲檢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為當地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為了使南匯區外來人員的管理工作再上一個臺階,政府部門應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提高流動人員自身防病意識和衛生意識,加強流動人員管理,正確掌握流動人員數字;醫務人員要加強業務培訓,熟悉各種疾病的診治;衛生防疫部門應做好相關部門對流動人員集聚地環境改造和滅蚊工作的督導和質控。お
4參考文獻
[1]鄭思民,湯淡云,何艷燕,等.血吸蟲、瘧疾、絲蟲三聯抗原片免疫酶染試驗對三病監測的研究[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1993,5(1):37-39.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編.瘧疾防治手冊[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