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培珍 施愛珍 宋 峻 陳 敏 宓 銘 高圍溦 程旻那 鄒淑蓉 劉 弘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齡前兒童的體格發育和營養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我們對2002年全國第四次營養調查的上海地區資料統計分析后發現,2002年上海部分地區學齡前兒童體格發育、營養狀況較1992年和1995年均有明顯改善,低體重、消瘦等發生率明顯下降,但是,發展還不平衡,學齡前兒童超重、肥胖和血脂異常等問題仍較突出。很多研究已表明,兒童期的超重、肥胖和血脂異常將會對一生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加強對孩子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的營養知識普及教育顯得很重要。應調整孩子的膳食結構、減少能量的攝入量,尤其是脂肪的攝入量,少讓孩子吃油炸食物、甜食、脂肪含量高的零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量;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和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將會對一生的健康帶來益處。お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2002年全國第四次營養調查上海地區3歲以上至6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對481人進行體格測量,其中男童240人,女童241人;對421人進行血脂檢測,其中男童213人,女童208人。
1.2方法
學齡前兒童營養狀況調查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
體格測量按全國統一方法進行,測量器具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統一發放,測量人員均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臨床醫師和公共衛生醫師共同承擔。
血脂的檢測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實驗室統一檢測。
統計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軟件包整理分析。
1.3營養狀況判斷標準
根據WHO推薦的身高標準體重Z分進行評價:年齡別體重(WAZ)<-2為低體重,≥2為超重;年齡別身高(HAZ)<-2為生長遲緩;身高別體重(WHZ)<-2為消瘦,≥2為肥胖。
1.4血脂異常判斷標準
根據2002年全國統一標準進行判斷,即高膽固醇血癥:血清TC水平在5.21~5.69mmol/L(201~219mg/dl)判斷為邊緣升高,≥5.70mmol/L(220mg/dl)判斷為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癥:血清TG水平≥1.7mmol/L(150mg/dl)判斷為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血清HDL-C水平< 0.91mmol/L(35mg/dl)判斷為減低。以上3種情況中有1種符合標準即可判斷為血脂異常。お
2結果
2.1學齡前兒童體格發育狀況
學齡前兒童體格測量結果見表1。
2.2學齡前兒童生長發育狀況
學齡前兒童生長發育狀況見表2、表3。
2.3學齡前兒童血脂異常情況
學齡前兒童血脂異常發生情況見表4。お

3討論
表1為2002年上海6歲以下兒童身高、體重測量結果。身高與1995年9市城區正常體格測量值[1,2]相比均有明顯增長,其中3歲男女兒童身高增長分別為4.59cm和5.11cm;4歲男女兒童身高增長分別為4.61cm和5.57cm;5歲男女兒童身高增長分別為4.82cm和4.94cm。體重測量結果與1995年9市城區正常體重測量值相比,3歲男女兒童體重增長分別為2.37kg和2.63kg;4歲男女兒童體重增長分別為3.24kg和3.46kg;5歲男女兒童體重增長分別為3.52kg和3.3kg。與2002年全國3歲、4歲和5歲兒童的身高和體重測量指標相比[3],男女身高分別高出1.69cm與2.21cm、2.31cm與3.37cm和3.12cm與3.24cm;男女體重分別高出0.79kg與1.24kg、1.67kg與2.27kg和2.16kg與2.14kg。由此可見,兒童體格發育狀況高于全國水平,說明該年齡段兒童個體發育狀況良好。
采用WHO推薦的美國國家統計中心身高標準體重Z評分參考標準,Z評分是目前進行學齡前兒童群體營養狀況評價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從表2和表3 WAZ可以看出,低體重率平均為0.42%,與1992年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差異有極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4歲兒童為1.27%。WAZ是反映兒童近期急性營養狀況的敏感指標,國際上常用該指標作為判斷營養不良患病率的依據。WHZ可以看出,6歲以下兒童消瘦率平均為0.42%,與1992年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兩者也有極顯著統計學差異(P<0.01),其中4歲兒童占1.27%。WHZ是反映近期急性營養狀況的敏感指標,兒童體檢中常用WHZ的指標作為判斷急性營養不良的依據。HAZ是反映和評價兒童個體發育狀況和營養水平的較為穩定的指標。2002年的調查結果顯示,3~6歲兒童的生長遲緩率為0.62%,其中4歲和5歲兒童分別為1.27%和0.62%,與1992年調查結果(2.2%)[4]和2000年調查結果(1.2%)[5]相比,差異有極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從以上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學齡前兒童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良好。

根據表2學齡前兒童WAZ和WHZ的結果,3歲至6歲以下兒童超重率平均為12.27%,3歲、4歲和5歲兒童的超重率分別為8.64%、13.38%和14.81%;肥胖發生率平均為8.94%,3歲、4歲和5歲兒童肥胖發生率分別為5.56%、10.19%和11.11%。從表3可見,2002年調查結果與1992年全國(上海)營養調查的結果[6]相比,差異有極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明確定義為一種疾病[7]。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肥胖對兒童健康的危害很大,可以造成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損害。根據兒童肥胖的前瞻性研究,肥胖不但對兒童的心血管、腦血管以及呼吸功能產生長期的慢性(有時不可逆的)損傷,更為嚴重的是,肥胖兒童尤其到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和癌癥的危險要遠遠高于體重正常的兒童。研究發現,肥胖兒童發展為成人肥胖的危險性是正常兒童的2~6.5倍,1~5歲的肥胖兒童中有27%的會將肥胖持續到成人。此外,肥胖可造成兒童運動速度和耐力的下降,進一步可使兒童的免疫系統受到影響,致使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特別是對傳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容易感染上呼吸道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等。因此,對學齡前兒童的超重和肥胖應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
從2002年調查的資料可以看出,學齡前兒童血脂異常率為4.99%(含TC邊緣升高為6.18%),其中男童為5.16%(含TC邊緣升高為6.57%);女童為4.81%(含TC邊緣升高為5.77%)。3歲男女兒童血脂異常分別為11.59%(含TC邊緣升高為13.04%)和8.57%,其中HDL-C低發生率最高,分別為7.25%和7.14%;4歲男女兒童血脂異常分別為2.94%(含TC邊緣升高為5.88%)和4.41%;5歲男女兒童血脂異常分別為1.32%和1.43%(含TC邊緣升高為4.29%)。研究表明,兒童血脂異常可持續到成年期,許多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證實,血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濃度與冠心病發病危險呈獨立的負相關, 而且還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8]。因此,早期發現進行干預是預防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建議兒童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加強對學齡前兒童的宣傳教育,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變不合理的膳食結構,減少能量的攝入,尤其是脂肪的攝入量,盡量減少油炸食物、甜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及不健康零食的攝入量,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量,并讓孩子每天至少保證有2個30min的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從小養成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有規律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促進學齡前兒童的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

4參考文獻
[1]上海市少年兒童營養基金會,上海市學生營養促進會編.少年兒童營養大全[M].九市城區7歲以下男、女童體格發育測量值(1995年). 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464-465.
[2]彭曉珊,梁翠媚,張淑琨,等.學齡前兒童身體形態發育指數的評價[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6):391-392.
[3]王隴德. 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一,2000綜合報告[R].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4]葛可佑. 中國營養科學全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67.
[5]陳明霞,何武,富振英,等.2000年中國不同地區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的影響因素分析[J].衛生研究,2003,32(3):250.
[6]王暉,蔭士安,趙顯峰,等.北京順義某幼兒園123名學齡前兒童營養狀況[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4,12(1):53-54,88.
[7]WHO/NUT/NCD.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Geneve:WHO,1997,3-5.
[8]趙水平.血脂異常與冠心病[J].中國臨床醫生,2004,32(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