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知三
口弦又稱“口琴”、“響篾”、“吹篾”或“彈篾”。我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稱呼,口弦是回族的叫法。 這種袖珍樂器,在六盤山區的回族婦女中廣為流傳,深受喜愛。
口弦歷史悠久,大約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就有了口弦。當時名叫“簧”,與竽、笙等樂器類似,是貴族使用的一種高雅樂器,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唐、宋時,當時的“鐵葉簧”之類的撥簧樂器就是口弦。明代以來,口弦又以“口琴”之名見于史冊。

自唐以來,口弦逐漸成為回族婦女表達情感的主要民間器樂。她們用梳頭的破篦子背,做成這種彈撥樂器,以解悶消愁。到清代后期,由于回民起義失敗,清政府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大部分回族舉家遷徙,安家于荒涼的六盤山區。口弦作為回族民族樂器,也落戶于六盤山區。
由于口弦音色柔美,少女們常常用它向情人表達愛意。在六盤山地區,當你路經村旁樹林或清泉之時,總會聽到悅耳動聽的口弦聲,如歌如訴,情真意切,特別是在幽靜的夜晚,口弦的聲音,更是令人神往。
關于口弦,在回族民間有許多傳說。據說有一年,六盤山區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草木干枯,禽獸滅絕,這一帶,十室九空。有一個回族姑娘,闖進云臺山的深林里去找泉水,尋找了七天七夜,終于在掃帚林找到一叢翠竹,竹叢下是一眼清汪汪的泉水。姑娘沒有喝一口,她心里惦記著干渴的鄉親。她隨即折了一桿竹子回村報信,待趕回村子里,已經渴得張不開口了,便用竹片吹出一曲“口弦語”,指點鄉親們找到了救命的泉水。這種竹片就是口弦的前身。
還有一則民間傳說:早先,在六盤山區有一個惡霸財主看上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回族姑娘,可姑娘已訂終身,這個惡財主強迫姑娘與他結婚,姑娘堅決不依,財主就把她搶來,挖掉了她的眼睛,割掉了她的舌頭,使她變成了啞巴。后來,姑娘逃出了魔窟,躲進茂密的掃帚林。在林子里,她用竹子做了個口弦,夜深人靜的時候,就吹奏口弦,向鄉親們控訴財主的罪惡。后來,這里的年輕姑娘們為了紀念她,人人都做了個口弦來吹。

另有一個民間傳說:明朝時期,六盤山區有一個大官吏,橫行鄉里,欺男霸女,作惡多端,民怨沸騰。他深怕當地群眾聚集一起,議論他的罪惡,反抗他的殘酷統治,就絞盡腦汁,制定出一條違背情理的規定:不準人們聚集村頭巷尾,互相接觸,談話聊天。就連父子、夫妻也一概不準,違者輕則鞭打,重則殺頭。生在馬蓮河畔的回族姑娘秀嬌,聰明靈巧,她用梳頭用的篦子制作了口弦,用口弦代替說話。此后,姑娘們三五成群地聚攏在村頭巷尾,彈奏口弦,一起抒發感情,表達心聲。那個官吏毫無辦法,只好解除了禁令。從此,口弦廣為流傳。
口弦有竹制和鐵制的兩種,竹制的多見。六盤山區回族的口弦,多用一種長約3寸、寬約5分的竹片制成,竹片中間刻成淺槽,槽底的竹片拉成簧牙(有的簧牙用薄銅片或銀片制成)。吹奏時左手握住竹片的一端,另一端放在口邊,讓呼吸的氣流鼓動簧片,同時右手指配合輕輕彈動竹片,發出特殊的聲音,隨著氣流和指頭彈動的變化,就會發出優美動聽的曲調,時而高昂,時而低沉,時而如清泉潺潺,時而似林濤喧嘩。口弦通常由男青年制作而成,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超本事,男青年還將作好的口弦裝在精制的小竹筒里,筒面刻上各種花紋圖案,系上紅色或黃色的纓穗,送給心愛的姑娘,作為愛情的信物。姑娘們把它掛在胸前,既可作為裝飾,又可隨時取出吹奏。 鐵制口弦和竹制口弦吹奏起來效果差不多,只是成年婦女喜歡吹竹口弦,姑娘們一般喜歡吹鐵口弦。

口弦形制多樣,曲調豐富多彩,有表現愛情的,有表現生產生活的,也有舞曲,并可演奏民間敘事長詩和即興詩歌。回族口弦調有70調之多,如“廊檐滴水”、“泉水丁冬”、“晨鐘暮鼓”、“一窩蜂”、“松林濤聲”、“挑檐風鈴”、“風卷云舒”、“秧歌鑼鼓”、“長夜難明”、“靜夜思”、“月影愁眠”、“亂彈調”、 “雀歡晨暉”、“病呻吟”、“鳥鳴林中”、 “相思夜”等等。口弦可以獨奏、齊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口弦的音調柔美深沉,節奏多變。有的歡樂明快,如“雀舌頭”,似枝頭鳥雀,歡噪晨暉 ;有的壓抑沉郁,如“檐滴水”,似秋雨連綿,如泣如訴;有的樸實無華,如“駱駝鈴”,似運貨路上駝鈴丁冬等等。吹口弦時,通過坐、站、走各種動作,用上身的嫵媚搖動、胯部的柔動、腳步的悠閑輕盈等來傳情達意。有時婦女之間用口弦相互對吹,既像是對歌,又像是談心。如在冬夜或夏令的黃昏,圍暖或歇涼時,往往吹動口弦自然起舞,以抒發喜、怒、哀、樂之情。
口弦在樂器史上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它是泛音樂的鼻祖,是中國音樂的啟蒙。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征,及其傳承歷史,在我國其他民間器樂中實屬罕見。對口弦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整個六盤山地區回族民間器樂的發展,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史,乃至對世界音樂史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