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科學家如果還不能攻克這種疾病,它將可能成為人類社會的
流行病
幾十年前,美國有一部很流行的科幻小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婦,他們非常恩愛,但不幸的是,妻子患上了一種怪病:記性變得越來越差,幾小時前發生的事甚至也想不起來,最后由于思維的混亂,生活也開始無法自理。
妻子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很痛恨,但更讓她痛恨的是自己無力阻止正在褪去的記憶——那些與丈夫有關、令她感到幸福的回憶。丈夫同樣生活在痛苦之中,他惟有對醫生怒吼來發泄心中的郁悶。沒有哪位醫生責怪他的無禮,因為他們誰都不能回答丈夫的責問:“你們就不能做點什么來救救我的妻子嗎?”是的,誰也做不了什么。對這種疾病沒有特效藥,甚至連它的發病機理也還沒搞清。
當丈夫同樣年邁的身體已經無法讓他繼續像照顧嬰兒那樣照顧妻子的時候,他不得不聽從醫生的建議,把妻子送到了養老院,由專業的護理人員照顧。回到空無一人的家里,形影相吊的丈夫毅然做了一個決定:作為志愿者參加對這種疾病的試驗研究,并接受人為注射患上與妻子同樣的癥狀。臨近注射之前,他在一張紙條上寫下了妻子所在養老院的地址以及妻子的名字。
實驗很順利,丈夫能感到記憶的流逝和智力的減退。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于是在一個夜晚,丈夫逃離了試驗基地,前往紙條上所寫的養老院。然而,當他歷盡艱辛到達目的地的時候,他已經不記得自己為什么攥著這張紙條,更不記得紙條上的那個名字是誰了。
故事的結尾是在養老院的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丈夫坐在輪椅上,被護士推著來到小花園里。他見到了一位與他年紀相仿的女士也坐在輪椅上曬太陽。對方的滿頭銀發讓他有些心動,雖然彼此并不認識,但還是相互攀談起來。談話的速度很慢,言辭也很簡單,內容無非是關于天氣和午飯,但兩個人談得都很愉快,很久未有過的愉快。臨別時,丈夫掐了一支草坪上的小花送給銀發的女士。女士很高興,把小花插在了胸前的口袋里。袋口處繡著她的名字——與丈夫曾在紙條上寫下的一模一樣。
雖然這只是一篇小說,但卻描述了一種真實的疾病,讓讀者深深地體會到了這種疾病的可怕之處:肉體的痛苦或許還可以忍受和抗拒,但精神的痛苦卻難以消弭和拯救。
這種疾病就是阿爾茨海默氏癥——俗稱老年癡呆癥。科學家花費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迄今仍然沒有完全理解和攻克它。
從阿爾茨海默到里根
1901年11月25日,德國法蘭克福醫院收治了一名51歲的女性患者奧古斯特。家人們說,奧古斯特患病5年來,記憶力和理解力減退、說話顛三倒四、性格偏執、日常生活中也拒絕家人的幫助。
精神病科醫生阿洛伊斯?阿爾茨海默對患者進行了醫學檢查,確認其上述癥狀均很明顯,甚至書寫自己的名字也會出錯。雖然經過反復治療,但奧古斯特的病情卻沒有得到改善并繼續加重,直至1906年4月8日病逝。
在征得家屬的同意后,阿爾茨海默對奧古斯特腦組織進行病理檢查,發現她的大腦由于神經元缺失而萎縮,而且被一些神經元纖維纏結和斑塊堵塞。1906年11月26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德國精神病學會年會上,阿爾茨海默首次報告了他對這例疾病長達4年9個月的觀察、診治以及研究的結果。由于是第一次發現且病因不清,這種疾病就被命名為阿爾茨海默氏癥。
阿爾茨海默出生在德國一個律師家
庭,讀完小學、中學后,于1883年19歲時,考入柏林皇家弗利德里奇——維爾海姆斯大學醫科學習。畢業后,他在法蘭克福、海德堡、慕尼黑、柏林等地的醫院里,分別擔任過精神病科醫師、教授等職。由于體質因素和工作繁重,他50歲前罹患疾病,逐漸導致腎功能衰竭,51歲病逝。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阿爾茨海默報告這種疾病后的近80年里,醫學家對它的了解并沒有增加。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并不認為這是一種疾病,而僅僅是衰老的一種表現。20世紀90年代,普通大眾才開始真正關注阿爾茨海默氏癥,但卻不是因為醫生的告誡,而是一位特殊的患者,他的名字叫羅納德?里根。
1994年11月5日,剛剛離任才5年的美國第40任總統里根非常坦誠地向全世界公布他本人患上了阿爾茨海默氏癥。里根在公開信中寫道:“我最近被告知我是將遭受阿爾茨海默氏癥折磨的數百萬美國人中的一員南茜和我都認為應該將其公之于眾,希望藉此提高公眾對這種疾病的認識。我打算在上帝賜予我的有生之年,一如既往地做自己的事情。我將和我深愛著的南茜及家人一起在生命的旅途上繼續行進”
里根表現出的坦誠以及他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不但激勵了其他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公眾對這種病的誤解。
直到2004年6月5日逝世,里根與阿爾茨海默氏癥進行了長達10年的斗爭。
老齡社會的挑戰
今年距離阿爾茨海默第一次描述這種疾病整整100年。為了紀念這位英年早逝的精神病醫生,美國著名的《科學》雜志特意在11月26日這一天出版的雜志中,用封面故事的形式回顧了一個世紀以來阿爾茨海默氏癥的研究歷程。
阿爾茨海默氏癥多發生于65歲以上,故也稱為老年性癡呆癥(或老年性失智癥)。在各種失智癥(如帕金森病、腦中風、未能治愈的重度抑郁癥等)中,阿爾茨海默氏癥的發病率最高。今天,雖然“阿爾茨海默氏癥是一種疾病,而非單純的自然性功能老化”這一概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醫學界至今仍未找到有效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癥的方法,也沒有完全弄清這種疾病的致病原因。
2000年,在世界阿爾茨海默氏癥大會上,大會主席愛德華?特拉舒克說,全球人口正趨于老年化,如果人類不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25年后全球預計將有2200萬人患上阿爾茨海默氏癥,到2050年患此疾病的人數將達4500萬,阿爾茨海默氏癥將成為人類社會的流行病。
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的數量遠不及癌癥或心血管病患者,研究經費也只相當于癌癥或心血管病研究基金的一小部分。但對醫療體系造成的經濟負擔和家庭付出的昂貴代價,
阿爾茨海默氏癥卻與癌癥或心血管病不相上下。
期待疫苗的研制成功
現在,科學家正在與這種疾病賽跑。在今年11月19日出版的《自然?醫學》雜志上,中國科學家裴鋼領導的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發現通過提高細胞膜上一種受體的活性,可以增加β淀粉樣蛋白的產生。這一發現向最終揭示阿爾茨海默氏癥的致病機制又邁近了一步。
阿爾茨海默當年在患者腦部發現的老年斑和神經元纖維纏結,今天已經成為診斷阿爾茨海默氏癥最重要的依據,而β淀粉樣蛋白正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但科學家們仍不清楚,這種蛋白是導致疾病的原因,還是疾病所造成的結果,或既是因也是果。
雖然,目前仍然沒有有效的預防和治愈方法,但由于近10年來涌現出了許多安全而有效的治療藥物,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氏癥已經不再是一個立即執行的死亡宣判。借助這些藥物,患者大腦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維持較好的功能。
正如老年醫學專家科爾曼所說:“10年之前,阿爾茨海默氏癥的診斷在時間上沒有緊迫感,因為當時認為這是一種不治之癥。但現在不同了,診斷越早,患者從藥物治療中的獲益也就越多。”
另外,科學家們也正試圖像對付天花、乙肝等病一樣,通過向人體注射含有β淀粉樣蛋白的“活性疫苗”,阻止腦部老年斑和神經元纖維纏結的形成。這一令人振奮的研究目前正在進行早期人體試驗,但離真正應用仍有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