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揮
他們是堪稱覺醒的家長:中產階層,有很好的文化背景,生活閱歷豐富,對孩子的成長有遠見,能夠真正考慮孩子們在20多歲進入社會的時候,他們要面臨的競爭和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
“作為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他已經看完了《四書五經》《史記》和《資治通鑒》也在涉獵中。他熱衷所有他能捕捉到的知識點,比如氣象、股市。他不熱衷所有和‘人情世故有關的細節和禮儀。在和小朋友的爭執中,他永遠占下風;在體育場上他總是門外漢;老師表揚的名單里他不會在前列;傳統的禮貌禮儀他掌握了卻不付諸行動。”這是一位家長在網上寫下的憂慮。
孤獨的“兒戲”在中國兒童生活中的負面作用正逐漸體現出來。
中國婦聯兒童少年基金會專家組成員,上瀕翅膀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蘭海表示,他們組織了不少依托游戲的兒童拓展訓練活動,蘭海在游戲中發現,如今的孩子信息量大,很聰明,但普遍缺乏人際交往能力,而且缺乏責任感。比如簡單的“插積木”,在孤獨游戲中長大的孩子沒有合作意識,有的孩子不等與其他孩子協調,就我行我素地誤插誤闖,有些孩子卻不敢去堅持執行自己的崗位職責,造成了在活動的最后半分鐘全隊都無法達成協調一致,甚至都不知道真正的任務是什么。
從事青少年素質教育工作的任偉曾經為一家兒童教育機構服務,他也觀察到了類似的景象,他認為如今的孩子都比較“獨”,甚至會把與人合作當成是侵犯了自己的領地。
教育工作者,網民“大樹”剖析,當年的“老兒戲”簡單,所以一定要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才有意思,現在的電子玩具高級復雜,不需要別人就可以玩得很高興。其結果是孩子們從小就缺乏了共同合作的訓練。而且在游戲里,你想殺誰就殺誰,孩子們不需要為此負責,這也導致了孩子未來暴力傾向的增加,而且也不用承擔責任。
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皮爾斯在《奇妙的兒童》一書中寫到的:“表面上是游戲,實質上是學習。對孩子而言,時間總是現在,地點總是這里,行動的總是我,他還沒有能力具備成人關于想象和真實世界的觀念。他只知道一個世界,他所置身的游戲就是真實的世界。他不是在生活中做游戲,游戲就是生活。”
任偉則對這代孤獨玩大的孩子表示了更深的擔憂:“孩子的智力也可能會由那些高級電子游戲來打開,但是孩子們的未來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從小淹沒在大量的電子信息里,只和模擬的生物打交道,這一代孩子中間將很難出現哲人和圣人,因為這些都需要回歸到人的本源。”
已經有一些家長注意到了問題,并且正在想法彌補糾正。蘭海向記者描述了這批堪稱覺醒的群體:中產階層,有很好的文化背景,生活閱歷豐富,對孩子的成長有遠見,能夠真正考慮孩子們在20多歲進入社會的時候,他們要面臨的競爭和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
在上瀕公司堅持開設的“周末進階游戲”中,孩子們得到了集體游戲的快樂,家長們也在不斷反思。一位家長在任務活動感言中寫到:“孩子們在綠色的草地上撒歡奔跑、游戲,這在我們看來是多么美好而熟悉的畫面啊!曾幾何時,我們的童年不乏這樣的游戲場景,而現在我們給予孩子的卻只能是無休止的課外班。”
集體游戲參與的效果很明顯。一位參加過上瀕游戲的孩子給蘭海寫來了一封信,他現在在美國讀高中。他告訴蘭海,如今突然省悟了他在游戲中的收獲,幫助他適應了美國的生活。
蘭海表示,在游戲中重視社會能力的培養,比單純取得白紙黑字的成績要好的多。而“無論是多小的孩子,都能夠在游戲中學會分享,學習被賦予責任。”
類似的返樸歸真的游戲通過網絡也在社會的其他層面自發運行。新浪論壇運營經理,曾經任新浪育兒論壇版主的阿蓮介紹,他們去年就組織過上千人,讓孩子們感受媽媽們的童年。走到戶外的孩子們根本沒有聽說過“馬蘭花”,當他們真正玩起來的時候,卻特別踴躍,雖然是純游戲,幾乎沒有玩具,孩子們還是覺得很好玩。他們在游戲中找到了伴,也開始首次學習分享,甚至是怎么照顧別的更小一些的孩子。
在北京,一些注重開拓鍛煉的學校則將“老兒戲”在體育課上進行了改良。北京海淀區五一小學一年紀學生劉清楊告訴記者,同學們體育課上玩“打鴨子”,其實就是打沙包,男孩子在中間,戴上小黃帽充當小鴨子,被沙包打中了就換人。大家互相合作,玩得很開心。7歲的劉清楊有一天突然給媽媽出了一道腦筋急轉彎的題目:“有一樣東西越分越多,那是什么?”媽媽答不上來,劉清楊回答,“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