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芬
早在1955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毛澤東在加速合作化過程的思想指導下,萌生了農業社規模要擴大的想法。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后,“大躍進”浪潮席卷全國。而在廣大農村,由合并生產合作社開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國億萬農民從生產模式到生活方式來了個徹底改變。一個多月時間里,全國農村99.9%以上的農戶加入了人民公社。
一個樣板社的產生
1958年3月,中央在成都召開的工作會議上,提出在農村合作社的基礎上“小社合并為大社”的發展方針,并根據毛澤東的建議,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并為大社的意見》。文件下達后,首先是福建、河南、遼寧等省的農村迅速開展聯并社的工作。同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在總路線的指導下,各地加快了小社并大社的進程,并社活動實際上成為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前奏。
在并社活動中,相繼建立了一批規模很大的合作社,成為后來人民公社的雛形。其中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是河南遂平縣的嵖岈山地區和新鄉縣七里營,這兩個公社的章程曾在各大媒體上刊載,成為各地辦人民公社的重要參考。
嵖岈山地區在大興水利的過程中,社與社之間圍繞用地、勞動力使用等方面出現的矛盾,產生了小社并大社的想法。合并成大社好統一管理,統一調配。1958年4月15日,河南省遂平縣農工部陳丙寅副部長向前來參加嵖岈山下宋水庫竣工大會的地委專員提出并大社的建議,并很快得到上級領導的同意。16日,陳丙寅召集嵖岈山地區4個鄉的黨委書記、鄉長討論,大家一聽是黨中央的精神,自然一致同意并社。就這樣,4個鄉的27個高級社合并成一個大社。經過一番商議,命名為“嵖岈山衛星集體農莊”(后改名“衛星公社”),并報信陽地委批準同意。
農莊管理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社員按團、營、連、排、班編排,以生產大隊為一個團,生產隊為一個營,營以下按村莊和作業組成立連、排、班。規定社員外出要報告,回家要請假,實行伙食供給制,建立公共食堂,全社建食堂198個。農莊機關設農業、技術、水利、工業等12個部,4個鄉改為4個管理區。
8月6日晚上,毛澤東到了鄭州市,河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送來了《嵖岈山衛星公社試行簡章》(草稿),毛澤東邊看邊說:“如獲至寶,這東西好。”
8月下旬召開的北戴河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指示將這《簡章》印發給與會人員。
8月29日,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中央各報刊也連發社論,號召高舉人民公社的紅旗前進。
“還是辦人民公社好”
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是全國第一個掛上“人民公社”牌子的地方。
1958年7月20日,七里營鄉26個高級社并成七里營大社,在給大社取名字的時候,大家頗費了一番腦筋。有人建議叫公社,理由是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多次講到“巴黎公社”,大家覺得“公社”這名字不錯,于是“七里營共產主義公社”的牌子掛到了鄉政府門口。一位老漢看到后自言自語地說:“早也盼共產主義,晚也盼共產主義,可誰知道共產主義的牌子掛出去了,就是這樣子,難道我們現在這個樣子就算共產主義社會?”這話傳到鄉里,大伙覺得這話有道理,我們現在還不是共產主義社會,大社稱為“共產主義公社”確實不妥。這時有人剛讀過7月1日《紅旗》雜志發表的陳伯達的文章《新的社會,全新的人》,文中說:“把一個合作社變成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這也是黨的機關刊物第一次使用“人民公社”一詞。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將大社稱為“人民公社”。1958年8月1日,七里營大社在行文中首次啟用了“七里營人民公社”的稱呼。
8月6日下午4時,毛澤東到七里營視察,走過大院門口時,看到“新鄉縣七里營人民公社”的牌子,頗有興趣地一字一頓地念起來,并用肯定的語氣說:“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
8月9日,毛澤東在與山東領導談話時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于領導。”并指出公社的特點是一大二公。
8月13日,《人民日報》公開發表毛澤東關于“人民公社好”的講話。于是,人民公社化運動在全國農村廣泛展開。
吃飯不要錢
人民公社成立當初,普遍實行供給制與工資制相結合的分配制度,不過許多公社僅發了一兩次工資就沒下文了,有的只僅僅停留在白紙上沒有真正實行過。而供給制最典型的表現是,廣泛建立的公社食堂“吃飯不要錢”。連來村做客走親戚,也要強留下吃飯,反正吃飯不要錢,非吃不可。
徐水是中央的共產主義試點縣,9月15日,成立了“徐水縣人民總公社”(后改稱徐水人民公社),實行縣社合一,經濟上由縣一級統一核算。干部、工人、職工取消薪金,社員取消按勞取酬,干部改發津貼,對全縣人員實行供給制“15包”,包吃飯、穿衣、住房、鞋襪等等。當年徐水的“共產主義試點”在國內外都有極大影響,曾吸引了40多個國家930多名外國來賓和3000多個國內單位的代表前去參觀。全縣建立公共食堂1777個,在食堂吃飯的有28.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85%以上。毛澤東多次對公共食堂作了充分肯定,還特地提到過徐水辦食堂的經驗。
1958年12月底,全國農村共興辦公共食堂340多萬個,在食堂吃飯的人口占全國農村總人口的90%。
1958年9月1日,《紅旗》雜志全文發表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試行簡章》(草稿),為各地建立人民公社提供了具體的樣本。在未經試點的情況下,全國一哄而上,大辦人民公社,僅一個月的時間,全國農村就基本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基本上是按照鄉的范圍建立,一鄉一社,實行鄉社結合,政社合一。到1958年11月21日,中央農工部向中共中央報告,全國農村共建立26576個人民公社,入社農戶12692萬戶,占全國總農戶的99.1%,我國農村已普遍實現人民公社化。由于辦社活動中出現急匆匆共產主義過度的情況,不少地方刮起了“浮夸風”以及“一平二調三收款”的“共產風”。1958年11月,中央第一次鄭州會議后,毛澤東開始逐步糾正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到1961年,毛澤東主持制定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進一步明確了在現階段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
(短信代碼:0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