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鋒 編譯
“三菱”是支持日本軍國主義進行侵略戰爭的最大軍火供應商。直到如今,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財團依舊在日本政經兩界有著重要影響,控制著日本軍工生產訂貨總額的四分之一。
首相更迭險遭滅頂之災
“三菱”的締造者名叫巖崎彌太郎。19世紀60年代,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彌太郎在東京和一幫朋友成立了“三菱商會”。當時,“三菱”是眾多中小財團中并不起眼的一家,巖崎彌太郎究竟有何神通,使“三菱”二字能有日后的聲威呢?
原來,當時明治政府內部權力斗爭激烈,巖崎彌太郎支持大久保利通一派。大久保利通當上首相后,“三菱”的好日子就來了。1874年,日本決定出兵中國臺灣,巖崎彌太郎積極向內務大臣請示承攬軍需輸送工作。內務大臣知道彌太郎是首相的紅人,便表示同意。“三菱”借此一躍成為日本“海上霸主”。而另一家海運公司三井物產不得不請求租用“三菱”的船只,并愿一年付70萬元的租賃費。但巖崎彌太郎為壓倒競爭對手,斷然拒絕。
三井物產便開始糾合敵視“三菱”的地方船主、批發商、貨主,企圖與之對抗。起先,“三菱”并未將對手放在眼里,哪知1978年大久保利通被刺,支持“三菱”對手的政治力量上臺,“三菱”的冬天立刻到來了。
新政府于1882年10月與“三井”一同成立了共同運輸公司,與“三菱”打起了商戰。為取悅客戶,搶先到達目的地,兩家公司在海上展開長跑比賽。最終,還是巖崎彌太郎技高一籌。1884年,彌太郎收購了共同運輸公司50%的股份,但就在同一年,因為長期勞累,巖崎彌太郎患胃癌去世。
彌太郎的弟弟巖崎彌之助立刻繼承了他的位置。共同公司乘彌太郎逝世之機又打響了價格戰。這一次,彌之助對政府偏袒對手十分不滿,揚言要炸毀全部船只,政府官員害怕遭到社會各界指責,便派人與彌之助談判。1885年9月29日,共同運輸公司被“三菱”并吞,成立了日本郵船公司。
“完成大業”的彌之助不久就將“三菱”總裁的位置交給了哥哥的長子巖崎彌久。
甲午戰爭中的“特大功臣”
巖崎彌久上任時,日本正積極擴軍備戰要侵略中國。1894年7月,巖崎彌久與當時日本財界的頭面人物澀澤榮一、福澤諭吉等人發起成立“報國會”。“報國會”通過日本媒體向國民宣揚“忠君愛國精神”,要求所有國民為“戰勝中國”而捐獻一切。當年8月1日,也就是日本正式向中國宣戰之日,巖崎彌久等五人召開支持日本政府對中國開戰、籌措軍費大會。他們號召:“值此日中開戰之際,全國有志之士,要籌措軍資,捐獻政府,盡國民之義務。”
“報國會”不但瘋狂煽動戰爭狂熱,還為日本政府發行了8000萬日元的軍事公債,以當時日本的經濟狀況,這是個令人目瞪口呆的數字。最終,日本迫使中國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報國會”“居功至傳”。
巖崎彌久在甲午戰爭中的“功勞”還不止于此。他當時還把自己屬下日本郵船公司的輪船交給政府,負責運兵送糧。日軍進攻威海之際,“三菱”的船只負責對威海清軍的部署情況進行偵察,幫助日軍成功地攻占威海。日軍占領威海后,用大炮轟擊朝廷北洋艦隊,使之全軍覆沒。難怪戰后日本海軍高級軍官伊東·亨為表示感謝,將清軍主力戰艦定遠號的舵盤拆下來作為戰利品送給“三菱”。
巖崎彌久如此拼命倒并非因為他多么愛國。要知道,甲午戰爭前后,日本總共有2.5億日元的臨時軍費,相當于平時財政收入的2倍以上。這塊肥肉,最后全都到了“三菱”、“三井”等財閥的嘴巴里。“三菱”和“三井”發現,一致對外竟可以獲得這樣多的好處,過去“窩里斗”是如此愚蠢。從此,它們唯恐一日沒有戰爭。
東條之子曾是其總經理
與此同時,甲午戰爭使日本獲得了2億兩白銀的賠款,日本將這筆賠款中的大部分用于擴軍,“三菱”從此走上兵器制造的道路。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后,日本積極參與大國之間的海軍軍備競賽,“三菱”更是獲得了大批訂單。其中“霧島”、“武藏”等戰列艦非常有名,而八七式輕爆擊機、九二式偵察機和九三式重爆擊機也是“三菱”的杰作。“三菱”依靠軍火訂單實現了爆發式成長。
1931年,侵華戰爭開始。在戰場上,“三菱”出產的各式戰艦,以及“零”式戰斗機為日本軍國主義沖鋒陷陣。在經濟領域,他們派出大批情報人員,打著“學術”的幌子,對中國各地的資源財富進行調查。當時日本迫切需要用于制造軍火的金屬,“三菱”的情報對日軍進行有目標的資源掠奪大有幫助。
更令人發指的是“三菱”曾從中東等地購買鴉片販銷到中國,與日本政府、軍部、特務機關一起大賺毒品錢。日軍毒化機構——宏濟善堂在華開館5年就盈利約10億日元,“三菱”的所得也可想而知。
當時“三菱”的知名度非常高,東條英機的次子東條輝雄在大學畢業后就挑選“三菱”作為工作單位。東條輝雄曾參與“零”式戰斗機研制,并擔任過“三菱”的副總裁。日本戰敗后,美軍意識到“三菱”等財閥與軍國主義之間的聯系,因此把“三菱”肢解成西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中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和東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三家公司。繼承巖崎彌久任“三菱”總裁的巖崎小彌太遭受如此打擊被活活氣死。
但很快,朝鮮戰爭爆發,大批美軍訂單如雪片般涌來,使“三菱”獲得了重新崛起的機會。在不斷壯大的同時,從“三菱”肢解出的三家公司也開始“藕斷絲連”起來。1954年,三個公司的負責人成立了三菱星期五會等非正式組織,美國人居然沒有對此表示異議。三個公司便索性于1964年合并,成立了“三菱重工”。
獲得“重生”的“三菱”成為日本右翼活動的后臺之一。2005年,日本“新歷史教科書”事件曾引起東亞反日浪潮。而引發東亞各國抗議的教科書的編纂者,是受到“三菱”資助的。與二戰時一樣,如今的“三菱”仍然是日本的軍火巨頭。“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F-2戰斗機、89式步兵戰車,“三菱”的軍工產品每一款都赫赫有名。而其右翼傾向,更令中國人倍加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