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洲
像死亡一樣,疾病是人生無法避免的。由于肌體受到病魔侵襲,影響了患者思考和判斷能力。在20世紀里,人們可以看到許多因疾病而影響決策的政治家的名字。
希特勒利用張伯倫重病之機簽條約
1938年,在德國慕尼黑,當英國首相張伯倫決計將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納粹德國時,嚴重的腸癌已擴散到他的中樞神經。而此時,希特勒硬是將會談的地點設在了慕尼黑郊外群山環抱的伯希特西加登古堡。飽受癌癥痛苦折磨的張伯倫顛簸中飛越了半個歐洲,再爬上云霧繚繞的山頂同希特勒會談。這位老首相雖身在談判桌旁,但早已失去了與希特勒周旋的體力和心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希特勒簽訂了遺臭萬年的《慕尼黑協定》。
雅爾塔會議上的羅斯福病得不輕
長期以來,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美國史學家,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向沉穩老練的羅斯福輕而易舉地答應了斯大林提出的戰后世界劃分的苛刻條件?根據病理學家們的解釋,因為羅斯福有病。
1921年,在羅斯福39歲生日那天,病毒侵入了他的脊髓。兩天之后,他的下肢癱瘓,軟骨和下肢肌肉痙攣。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上,當負責接待工作的美國海軍中尉霍頓看到臉色難看、極度疲勞的羅斯福被警衛小心翼翼地抱著放到吉普車上檢閱蘇軍儀仗隊時,不禁大驚失色道:“他的皮膚發灰,好像半透明似的。”目睹此景,與羅斯福同機到達雅爾塔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對左右說:“他已經沒有他的權力所需要的體力了?!?/p>
被心理疾病困擾,赫魯曉夫和尼克松進行“廚房辯論”
有一種疾病最容易被人們忽視,這就是心理疾病。歷史人物因患心理疾病影響歷史進程的事例不勝枚舉。在20世紀的歷史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前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1958年,赫魯曉夫集黨政大權于一身,登上了權力的頂峰。這以后的赫魯曉夫,與先前人們熟悉的那個質樸、憨厚的“烏克蘭礦工的兒子”判若兩人。他任意打斷別人的談話,對人放肆無禮,狂暴無常。精神病學家稱這種疾病叫“抑制解除”,其病因是患者在長時間精神壓抑之后,突然間壓力解除。
在赫魯曉夫的對手中,也有一位精神疾病患者,他就是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尼克松。1959年,尼克松訪問莫斯科。在他的日程表中,有一項重要內容是主持一個有關美國工人生活狀況的展覽會。在一間美國工人家庭廚房模型前,蘇共中央總書記和美國副總統破口對罵。這個被傳為冷戰經典的“廚房辯論”,在精神病學史上同樣被視作經典,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躁郁型精神病人與強制型精神病人相遇的經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