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和
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很多人或許都想知道?看過一些古籍,人們就會發現,一兩銀子的貨幣價值其實相當高,為此,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紅樓夢》里劉姥姥看到賈府上下一餐螃蟹值24兩銀子,感嘆說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要知道劉姥姥家當時也算是中產階級,有房有地還雇得起仆人丫頭,第一次上賈府打秋風,得了20兩銀子就千恩萬謝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正當俸祿只有45兩白銀?
史載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郾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郾8公斤大米,以今天每市斤價1?郾75元計算,可以折算出明朝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660?郾8元?
這一兩銀子要是拿到唐朝,其購買力更是高得嚇人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很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郾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錢一斗,一兩銀子也要價值2065元人民幣?
宋朝是以“錢”為流通貨幣的,因為宋朝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工商業前所未有的發達,因此貨幣需求量也空前龐大,由于白銀的產量和進口量都不高,且當時不存在類似央行這樣的宏觀貨幣調控管理機構,因此造成貨幣使用上極為混亂的局面?我們知道,古代以1000個錢為一貫,等于一兩銀子,歷代都是不變的,但是宋朝卻不是這樣,《續資治通鑒》提到,自真宗開始,因白銀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濟的發展,銀價不斷上漲,基本上是2000個以上的銅錢當銀一兩?
《宋史?食貨志》記載:“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宋史?職官志》記載:“每斗(米)折錢三十文?”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北宋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300~600錢(靖康之亂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兩銀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計算范圍)?1兩銀子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924~1848元?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銀總量太少,價值過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想想看,如果有人拿一張面額2000元以上的紙幣去市場買東西),只存在于朝廷賞賜與會計結算當中,比如稅收?國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歲幣“銀帛”多少之類),實際上明朝以前,市場流通均使用銅錢(北宋局部地區出現了紙幣)?銀兩成為流通貨幣只是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活躍,外國白銀大量涌入以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