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鴻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一位很有音樂修養的人。他能彈琴、擊磬、鼓瑟、唱歌、吹嗩吶。他鑒賞音樂也很內行。如聽了周代的兩首古曲《韶樂》、《武樂》后指出:《韶樂》旋律優美動聽,內容也很完善;《武樂》也很美,但內容不夠完好。孔子還收集了許多民歌,整理出千古流傳的《詩經》。
孔子十分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提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觀點,他設立的“六藝”中“樂”居第二位。孔子曾說過:聽了好音樂“三月不知肉味”,可見,他是把音樂當作最佳“精神營養品”的。
在各種樂器中,孔子最喜歡古琴。著名的琴曲《幽蘭》就是他懷才不遇時見到幽谷中盛開的蘭花,觸景生情的杰作。周游列國時,孔子身邊總是離不開古琴。孔子和他的學生曾被困于陳蔡。糧食不夠吃了,孔子卻仍非常樂觀,照樣彈他的琴,可見孔子對音樂是何等的喜愛。
孔子曾拜師襄為師,學習古琴,有一次,彈奏一首琴曲,一連彈了十天還在彈。師襄說:“可以了,再換一首新曲彈吧。”可是孔子卻認為自己只學會了彈奏旋律而沒掌握好節奏。繼續彈那曲子。過了一會兒,師襄又說:“可以了,節奏全掌握了,換首新曲彈吧。”但孔子覺得還沒掌握好樂曲要表達的感情,還是不換新曲。又過了些時候,師襄聽到他的琴聲已能很好地表達出曲子的感情了,就再次勸孔子改學新曲,但孔子仍然覺得自己沒有充分了解作曲家的內心感情,繼續練那首曲子。又過了好幾天,孔子正在專心彈琴,彈完后發現師襄站在他身后,孔子便高興地對師襄說:“我了解到了作者的為人,他高高的身體,臉色黑紅,兩眼有神,很有遠見,具有王者風范。這首曲子好像是周文王創作的,除了他,別人是寫不出也彈不好這么好的曲子的。”
師襄聽后,大吃一驚,對孔子說:“這首曲子真的是周文王作的,叫做《文王操》。”
孔子高興地對師襄說:“我現在可以學新的曲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