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昱 陳 亮
隨著EA-6B電子戰機群的逐漸老化,美軍已決定將現有的EA-6B于2015年前全部退役。一個從名字上看似乎并不喜歡安靜的家伙“咆哮者”,即將取代名字看似內向的EA-6B(“徘徊者”)。有趣的是,“咆哮者(Growler)”與EA-6B“徘徊者(Prowler)”兩者的名字只僅僅差了一個字母。
早在1997年11月,波音公司就向美國海軍航空兵司令部遞交了一份關于EA-18“咆哮者”電子戰機的設計方案。它是在F/A-18G超級大黃蜂的基礎上增加了專門的電子攻擊和電子監視系統,使之成為全新概念的復合型電子戰機。它的飛行性能與其他F/A-18攻擊機基本相同,操作人員為2人,可以同步伴隨戰斗機參與作戰任務。它還擁有與F/A-18攻擊機基本相同的武器系統,因而能獨立自衛和攻擊目標,同時具備電子軟殺傷與火力硬打擊的雙重攻擊能力。波音公司的設計方案充分利用了EA-6B原有的技術,大幅度地降低了該機的成本。這種設計概念非常先進的電子戰飛機引起了美國海軍的極大興趣,并認可了該計劃可能高達200億美元的費用。
2001年11月15日,波音成功地進行了EA-18電子戰機的首次試飛。2003年12月29日波音公司正式獲得了EA-18G的系統開發與演示階段合同,并啟動了該項目。從“咆哮者”項目的進展來看,該電子攻擊機完全能滿足海軍的需求,其多項性能指標都超出計劃預期的目標。在2005年10月進行的初步設計評審(PDR)中,評審官員對實驗結果很滿意。
2006年7月初,美國海軍授予波音公司8236萬美元的EA-18G機載電子攻擊(AEA)套件首批產品的生產合同。該改型合同將支持采購4個AEA套件、備件和保障設備。波音公司與美國海軍水面作戰中心以及美國海軍空戰中心組成技術團隊,將AN/ALQ-99戰術干擾系統吊艙集成到EA-18G上。合同工作在巴爾的摩、圣路易斯等8處波音工廠進行,并于2008年9月完成。2006年8月3日,波音公司終于出廠了首架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當天在波音公司總裝工廠進行的出廠儀式上,美海軍作戰部長邁克·穆倫代表美國海軍接受了EA-18G“咆哮者”。
2007年3月15日,美國海軍空戰中心正式發布消息:在經過為期2年的環境、飛行性能以及集成測試之后,EA-18G“咆哮者”日前已成功完成干擾機所有的飛行測試,其作戰能力具備了投入現役的基本條件。據美國海軍新聞網4月9日報道:2007年4月9日,一架EA-18G“咆哮者”在太平洋西北的海軍航空站惠德貝島(NASWI)首次露面。這標志著“咆哮者”已經開始從試驗場飛向了演兵場。預計EA-18G將在2009年正式加入海軍航空兵,成為今后美軍電子戰中的骨干力量。
美軍一直非常重視電子戰能力的發展,把電子戰作為戰略要素和戰斗力的倍增器。EA-18G“咆哮者”的研發,充分體現了美軍對于在未來戰爭中奪取電子戰優勢、掌握制信息權的重視。目前,無論從電子戰兵力規模、技術水平,還是電子戰理論的完善程度,美軍都位居世界之首。在這種情況下仍然下大力開發EA-18G,足以顯示美軍在保持信息戰優勢上的堅定決心。
在美軍以往的作戰中,電子戰飛機實施的各種電子攻擊、電子防護和信息支援等電子戰行動,能夠有效壓制敵方的信息作戰體系,提高己方在作戰行動中的生存能力和打擊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其電子戰技術、裝備和作戰理論在許多方面都獲得了新的突破。美軍認為:電子戰不僅是一種戰斗支援手段,而且還是一種主動的“軟殺傷”手段。電子戰飛機便于滿足參加空中、地面、海上各種作戰行動的要求。EA-18G“咆哮者”集電子偵查、電子干擾和直接摧毀敵方目標的功能于一身,能夠綜合運用摧毀性和擾亂性武器系統,使它們達到互相彌補不足、發揮優勢的效果。它的問世,就是美軍取得這些技術與理論突破很好的說明。
(短信代碼:0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