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孝文
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埃及金字塔以其神秘色彩一直吸引人類不斷探索,其中尤以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最為神秘。巨大的胡夫金字塔到底如何建成,千百年來爭論不休。如今,法國建筑師吉安·皮埃里·胡丁經過8年研究認為,在金字塔的外墻里面有一些螺旋型的盤旋而上的斜道,那些組成金字塔的巨石可以沿著這個斜道到達金字塔較高的地方。這位法國學者認為,這些斜道今天仍舊存在于金字塔中。借助于法國達索系統(tǒng)公司開發(fā)的先進的計算機軟件,胡丁已經成功地重現了大個石灰石和那些金字塔巨石一塊一塊累積在一起最終形成金字塔的三維模擬圖像。
機械工程學家認為,即使具有現代的建筑科技,今人想要重新建造一個金字塔也是不可能的。特別是把一些重達60噸的巨石搬運至胡夫金字塔頂端的時候更是困難。而其他的理論對此解釋說,古埃及人是沿著金字塔外部的斜道把巨石推上去的。但是如果這樣的話,這種斜道的坡度就不能超過大約7或8度,這也就意味著想要修建146米高的這么一個巨大建筑物就需要一個長達1英里長的外部斜道,而且修造這樣一個斜道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就要和修造整個金字塔所需要的差不多。
還有一些人認為,斜道隨著金字塔高度的不斷增加會圍繞在金字塔周圍。但是這樣的斜道在沒有牢牢固定在金字塔外端的時候,更容易自動坍塌。而且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今天的金字塔外面有可以固定斜道的地方。外部斜道也將會造成這么一個問題,那就是建筑廢料如何處理?當金字塔修建完工后,那么大的建筑材料去哪里了?現在還找不到任何證據可以解釋這些疑問。胡丁的解釋是,這些建筑廢料還留在金字塔外墻內部的斜道上。這種螺旋型斜道在墻體內部有幾米長,現在仍舊存在。根據他的解釋,第一階段的建筑工程使用了傳統(tǒng)的外部斜道把巨石從底部運至43米的高度,第一階段的工程一旦完工后,已經使用的石料就已經占到了整個金字塔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的70%還要多。第二階段的工程涉及螺旋型內部斜道的修建。胡丁說:“這就像一個有頂棚的隧道一樣,但是在金字塔的四角斜道卻是露天的。因此巨石可以在露天的斜道中改變位置和方向。”胡丁已經計算出,如果斜道坡度是7度的話,那么斜道金字塔頂的距離每縮短一點兒,斜道就要螺旋式前進1英里遠。這樣當1噸的巨石沿著斜道上升時,10人就可以完成運送任務。胡丁認為,用于修建外部斜道的那些巨石最終又得到了二次回收利用,這些石頭最后沿著內部斜道上升而成為組成胡夫墓的建筑材料。
說到如何把重達60噸的巨石運送到胡夫墓穴頂端,胡丁認為,這個過程應用了一個重力平衡運輸系統(tǒng),這些巨石的兩端會拴在繩子上,然后有人會拉一端的繩子讓巨石沿著內部斜道緩緩向上移動。胡丁還認為,胡夫金字塔頂部的5個假頂棚其實并非畫蛇添足,它們是作為一種力量分擔裝置而存在的。它們的作用是,阻止胡夫金字塔弓形頂棚承擔過大的壓力。
英國博物館的尼爾·斯賓賽說,就他所知道的有關金字塔的情況來看,胡丁的觀點似乎很有道理。他補充說:“他的觀點并不像一些人以前提出的那些解釋理論古怪難懂。組成胡丁理論的材料可能很有說服力,但是現在的問題是要能夠找到一些考古學證據來支持他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