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早
一位叫紫格尼克的美國心理學家,給138個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業,讓他們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令其中途停頓。一小時后對這些孩子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多數孩子對中途停頓的作業記憶猶新。紫格尼克得出結論:人們對業已完成的工作較為健忘,因為“完成欲”已經得到滿足,而未完成的工作則在腦海里縈繞不已。于是,心理學家將人傾向于把一件事情做完的心理稱為“紫格尼克效應”。“紫格尼克效應”也稱“自圓心理”。你不妨試一下:一筆畫個圓圈,在交接處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回頭再瞧一下這個圓吧,此刻你腦子里必定會閃現出要填補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
人的“自圓心理”有時會以它的對立形式表現出來:拖拉、有始無終。一個人做完一件事,內心感到愉快;未做完一件事,內心若有所失。然而,當一個人害怕某件事可能做不完或做完某件事要付出艱苦勞動時,為了逃避這種做不完可能帶來的不愉快,就會拖延完成的時間。“自圓心理”以不自圓的方式表現,這說明人的心理具有復雜的機制。
其實,人的“自圓心理”具有兩重性。如同一個圓圈能畫成圓固然好,不能畫成圓也沒什么。做任何事情不顧具體情況都有始有終,其結果往往束縛自己的手腳,讓許多精力消耗到沒有多少意義的事情上去。例如,我們讀一本書,可以仔細地從頭讀到尾,也可以粗粗瀏覽一下,甚至翻幾頁就放下。如果每讀一本書都要“有始有終”細讀,簡直是浪費時間和自我折磨。我們對每天要做的事情最好按其重要性和緊迫性分成三類:對第一類事情要保證有始有終,對第二類事情要努力有始有終,對第三類事情則要見機行事。
(辛逸華摘自《廣州日報》2007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