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玲
在璀璨燈光的另一面,這里仍是一處風光如畫、山巒毓秀的地方。只是在都市發展下,美麗的事物是否能夠保存?
今日的香港,五光十色炫人眼目。這個由小漁港發展而成的大都會,內在的美實在并不局限于人工化的雕飾。
星光與燈光
警號:都市光害令繁星失色。
現況:自八十年代初以來,全球黑暗天空運動展開,鼓勵人們減少使用照明系統,減低光害污染。
石墻樹
警號:生長在護土石墻上的樹是香港特有的景物。香港島多山,發展初期,為興建房屋,夷平了部分山坡,并用石塊砌成護土墻,形成了一級一級的山坡,恍如巨人的階梯。后來植物在石墻隙縫中發芽成長,形成了獨特的石墻樹景致。香港現有逾五百幅石墻,部分建成于1880年至1890年間,共植有一千多棵大樹。在堅尼地城科士街可以見到一連二十多株百年以上的大樹,蒼勁挺拔地生長于石墻上,非常壯觀。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的護土墻都以水泥建造,不再是昔日的石墻。
現況:在城市重建發展下,一些石墻被拆除,老樹被砍掉;亦有一些石墻被人以安全為由,用水泥填平,樹木根部難以汲取水分及養分,慢慢步向死亡。
南生圈
警號:雖然在元朗北面的南生圍,人們仍可以欣賞到候鳥飛翔的美景;但這里很多的基圍、魚塘及農地,都因城市發展而遭荒廢。
現況:城市規劃委員會制訂了后海灣濕地發展原則,限制土地開發商發展濕地保育區,但土地開發商仍不時申請將持有的土地開發住宅(甚至以把部分土地改做保育區為理由)。
曾經美麗的海港
警號:1970年工業蓬勃發展,在欠缺監管下,工廠將不少有毒物質及重金屬的廢料直接排放到維多利亞港。此外,多次填海工程將海港收窄,減弱了潮水的沖刷能力,令維多利亞港一度積聚垃圾并發出臭味。
現況:近年政府執行多項改善水質措施,已見改善,但后海灣內海及維多利亞港的水質仍值得關注。
都市的雀鳥天堂
警號:位于上水的塱原濕地,占地二十五公頃,是香港最大的濕地農田。在這里棲息了逾二百種的鳥類,包括稀有的彩鷸。然而,為緩解羅湖鐵路深港兩地過境運輸的壅塞情況,運輸局同意九廣東鐵發展上水至落馬洲支線的工程,工程或需貫穿松柏塱一帶的淡水濕地。
現況:環境保護署于2000年否決九廣東鐵有關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使工程未能進行。其后當局決定將原來貫穿塱原濕地的一段鐵路工程改為興建隧道。
別有洞天沙螺洞
警號:大埔沙螺洞是一處海拔高達一百七十多米的河谷濕地。這里有七十二種蜻蜓,包括全球十四種罕見品種、七種香港獨有品種和兩種全球首次發現的品種。山谷內部分村屋更是被列為二級歷史古跡。原居民早于1979年便與土地開發商合作,希望開發這片土地,但鑒于沙螺洞特殊的生態價值,遭到環保人士反對。
現況:政府把沙螺洞大部分地方劃為“綠化地帶”、“自然保育區”及“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優先加強保育。
大泿灣
警號:西貢半島東面的大浪灣擁有淡水濕地、溪流、草坪、樹林、沙丘和紅樹林,生長了不少稀有的植物,也是候鳥的棲息地之一。
2000年政府建議把大浪灣大部分土地劃作自然保育區,但預留8.23公頃農地做鄉村式發展,引起登山人士關注,發起“保護大浪灣行動”。
現況:2006年政府公布將鄉村發展區的范圍縮小至1.9公頃,并強調會著重自然風景、生態和歷史文物的保育。
鬧市中的最后一片凈土……
在這片土地上,有高山流水,有珍稀的昆蟲及動物,有見證百年歷史的古樹,有曾經熱熱鬧鬧的村屋,縱使藍天不再,但青山依舊。
這就是香港——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