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文
經過長期進化,人類的身體已經非常適應地球的環境:溫度、空氣、重力等等。然而,如果到了木星上,平時我們常做的洗澡、打移動電話等活動怎樣才能完成?一些專門負責研究太陽系內天體的天文學家已經把目光擴展到了我們居住的地球之外。
首先是水星。如果我們到了水星,人體的生物鐘可能會非常不適應。水星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88個地球日,而自轉一周的時間接近59個地球日,這意味著水星的一個太陽日非常非常長,相當于176個地球日。對人類的生物鐘來說,這無疑是很難適應的。
在水星迎著太陽的時候,其表面溫度可以高達420℃,水星上黃昏時的溫度要下降幾百度,達到15l℃,而背著太陽的時候,水星上的溫度會下降到-173℃。水星迎著太陽的一面和背著太陽一面的溫差最大可達到1000℃,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大的。如此大的溫差造成了水星地表產生大量裂痕。到了水星人們該怎么穿衣服呢?忠告是千萬不要穿鞋跟高的鞋,以避免卡在水星表面的縫隙里,而且由于水星表面溫差極大,衣服要不停地脫了穿、穿了再脫。
對人類來說,金星無疑是一顆“地獄”行星。金星表面永遠都籠罩著一層厚厚的大氣,如果我們到金星旅行,這層大氣將使我們看不到太陽。
可見光無法穿越金星大氣,造成我們在金星表面幾乎看不見東西。此外,金星表面的環境會在一瞬間要了我們的命:整個金星就是溫室效應失去控制的最好例子。它的大氣成分恰好與地球相反,96.5%是二氧化碳,其余主要是氮氣。金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了金星地表所釋放熱量的99%,這造成金星“空氣”溫度高達500℃,無論是在兩極還是赤道、在白天還是黑夜,都是如此。假如我們能在那里生活,似乎沒有常換衣服的必要,但要配備一把“裝甲雨傘”,因為科學家相信,在金星大氣中,硫酸雨是家常便飯。
對那些有思鄉情結的人來說,去火星是不錯的選擇。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其表面看起來與地球上的荒漠很相似。但如果近距離觀察火星就會發現,在毫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漫步火星是不可能的。
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占95%,但由于火星表面溫度很低,大量的二氧化碳被冷卻成固態,附著在火星表面和兩極。因此,火星的大氣密度實際上非常低,只相當于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萬分之一,這不利于生命的存活,也無法阻擋包括隕石在內的小型天體碰撞火星。
在火星上,強烈的“沙塵暴”隨時可能發生,而且是全球性的。由于火星的地磁場已經消失,因此指南針在這里已經派不上用場。到火星漫步需要做好以下準備:防太陽輻射的設備,因為火星大氣稀薄,無法阻擋太陽光的輻射;結實的鈦金屬“大帽子”,因為你要隨時迎接空中飛來的隕石和小天體;還有沉重的“壓艙物”,因為火星重力只相當于地球的1/3,沒有“壓艙物”,強烈的沙塵暴隨時會把你卷走的。
由于在火星上檢測到了二氧化碳這種由生命活動產生的氣體,因此有人認為在火星的地表以下可能存在著微生物。火星的金屬內核已經不再旋轉,這正是火星地磁場消失的原因。
木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行星,它的質量相當于太陽系中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兩倍,但木星的質量還不足以使其內部溫度高到產生熱核聚變的程度,如果那樣,木星就將變成一顆恒星。木星擁有數量眾多的衛星,木星實際上是一個行星系的中心。在木星眾多的“月亮”中,最有趣的無疑是兩顆最大的衛星———木衛一和木衛二。
踏上木衛一無疑就像進入了地獄的深淵。從地質學角度講,木衛一是太陽系中最活躍的天體。地震和火山灰的洗禮將再平常不過。此外,木衛一還是太陽系中除太陽外溫度最高的星球,表層溫度達到了近1600℃。由于受到潮汐效應的影響,木衛一內部巖芯經常處于“攪拌”狀態,因此產生的熱能高達1億兆瓦。
木衛二則要平靜得多。它實際上是一個“水下”的世界,在覆蓋整個木衛二的冰層下面,很可能存在著液態水。而這正是科學家們最感興趣的問題。
木星本身不像木衛一那樣如同地獄一般,但也非常危險。巨大的木星產生高能的輻射,它向太空釋放的輻射能甚至比接收的太陽輻射能還要高,足以殺死人類。假設我們要為到木星旅行生產一種“防曬霜”,防曬指數至少要達到1000萬以上!
巨大的木星主要由氫構成。最讓科學家感興趣的是,木星上的氫并不像地球上一樣只有氣態和液態。在距離木星表面2萬公里的厚厚“云層”中,氫是以一種液態“金屬狀”的形式存在的。
(王浩泉摘自《世界科幻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