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彬

起初的人類,基于生存需要把打獵的重任交給男人時,男人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男人”。或者說,因人類有打獵的需求,才產生了“男人”。
考古發現,北京周口店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在那里群居著我們的祖先——北京猿人。也許從那時起,雄性北京猿人手拿木棒或石斧,一邊把雌性猿人和幼猿擋在身后,一邊與獸類廝殺時,雄性猿人便成為了“男人”,或者比較確切地說,便成了打獵的男人。
這樣的情景在啟發人們,“男人”概念的產生,從一開始,就不僅是自然性別上的區分,還是一個保障人類生存及其安全責任的賦予。據有的歷史學家著文說,那時的男人都是“真”男人,他們出外打獵,不論獵物多少,總是不折不扣地帶回山洞,與家小一起分享。從未發現出外打獵的男人把獵物獨吞或與外人分享。
斗轉星移,幾十萬年過去了,當今的男人們,其打獵方式已升級了N個版本,獵物對象也好像豐富到了極致,但男人們“打獵”這個根本性質還沒有多大改變——雖說女人也可以“打獵”了,畢竟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男人在家庭中還是擔當起主要的打獵任務。就像人們常常說的那樣:“男人是家里的頂梁柱”。
說男人這個話題,就不能回避“好男人的標準是什么”。著名導演英達說得精辟:好男人不要以獵物多少來劃分,要以男人是否把全部獵物帶回家來劃分。
英達主持過很長時間的電視訪談節目,如《夫妻劇場》、《夫妻天下》等,加之他有過比普通人較多的情感、婚姻糾葛經歷,所以他認為他對家庭的認識還是比較深刻的。他很有感慨地說,他打獵的中心與目標就是為了自己的家庭。如果打獵的中心與目標錯了或偏了,男人打獵就將會失去根本性動力。
我也在感慨,千萬年前的祖先,由于打獵的方式落后、笨拙,獵物不多,也許他不得不帶回家,否則家小就有餓死的危險。這是生存所逼,逼男人不得不從良。現在不同了,打獵的方式與手段都很先進了,本領高強的男人常是獵物甚豐。當家小生活無憂的時候,這些男人中的少數人就不一定非得把獵物悉數歸家不可,截留一點在外與其他人分享,或者再多挖幾個“洞穴”貯藏獵物,就非常有可能了。
打獵的祖先是辛苦的,他們的辛苦來源于手段落后、笨拙,獵物總會不多。現在打獵的男人不僅辛苦而且還很苦惱——其中大多些男人打獵的方式還不夠高明,技藝與手段都有待提高,還適應不了激烈的競爭;而少數男人雖然打獵的技藝與手段很高,獵物也豐,他們的辛苦與苦惱則來源于“如何與他人分享,到底應當與多少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