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力
我的一位朋友做生意掙了點錢,便開始琢磨買一輛車,也揚眉吐氣一把。他做的是小本生意,積蓄也不是太多,就想買一輛低檔一點的車。朋友在廣告上相中了一輛價格五萬多元的家庭用車,于是揣上鈔票到了汽車市場。
接待朋友的是一位能說會道的小伙子。他嫻熟地介紹起該車的性能、特點,朋友聽得連連點頭,就在即將成交時,推銷員突然加了一句:“只是這款車樣式有點老了,該公司新推出一款車,款式最新、設計更合理,價錢只不過貴一萬元。”朋友心想,僅差一萬塊,何不買個新款式?于是小伙子又開始介紹新款車,朋友越聽越滿意,就要拍板買車了,誰知小伙子又加了一句:“其實,這家公司的車安全性能稍差,你不如考慮一下另一個品牌的車,價格僅比這輛車高幾千塊錢……”朋友就這樣,被推銷汽車的小伙子一路“引導”,最后買走了一輛近二十萬元的汽車。為此,朋友借債十余萬。
我們不禁驚嘆于小伙子的口才,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人的欲望其實就是一點一點延伸的。
還有另一個故事:一位修道者準備到無人居住的山中修行,他只帶了一塊布當做衣服就上山了。后來他洗衣服時,才想起還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于是下山借了一塊布。回到山中,他發現有一只老鼠,擔心老鼠咬破他的衣服,所以再次回到村里,要了一只貓。回到山上,他又不知該讓貓吃什么食物,就再次下山向村民要了一頭奶牛,讓那只貓喝牛奶。但是,一段時間以后,他發覺照顧奶牛太浪費時間,于是下山找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幫他照顧奶牛。流浪漢在山中住了一段時間之后,對修道者抱怨:“我和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覺得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學他……這個故事就這樣演變下去,半年以后,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一個心中有堅定信念和明確目標的人,會心無旁騖,并善于將可能引起憂愁苦惱及妨礙行進的事物丟掉,不讓它干擾自己的身心和腳步。其實,懂得刪繁就簡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摘自《新家庭·情愛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