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曙東 孫 瑜 余愛民
2007年2月到7月,豬肉價格持續高漲,引起國內國際廣泛關注。在商務部7月份新聞發布會上,部發言人稱各地并沒有動用儲備肉,市場豬肉供給穩定,以求平息市場疑慮。
但是,必須一提的是,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半年的豬肉市場低迷、養殖戶損失嚴重的情況,和當前肉價的高企是密切相關的。兩年間,豬肉市場大起大落的震蕩,對養殖戶、對政府都提出了警戒。
然而,和全國今年上半年生豬出欄同比下降相反,湖北省在今年上半年的生豬出欄是同比增長的。這其中的原因,在于湖北省政府、省內生豬屠宰加工企業在2006年下半年的聯合救市。在湖北的例子中,政府介入緩和了市場矛盾,保護了生豬生產。
但個體養殖戶在豬肉市場動蕩中的痛苦經歷,則對政府在宏觀調控上的責任提出了更高要求:生豬出欄價和市場銷售價始終有5~6元/公斤的巨額價差,生豬屠宰部門、豬肉銷售戶的利潤有保障,而生豬市場的風險卻全部由養殖戶承擔,高價肉的溢價成本則全部由消費者承擔。
農業部的統計顯示,與2006年7月比較,國內豬肉價格上漲了129%以上,由7元/公斤上漲到16元/公斤。

另根據湖北省畜牧局最近對全省20個畜牧業定點調查縣市的調查,5月份湖北豬肉均價為16.68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漲了48.87%;同期毛豬收購價也上漲了100%以上,由6元/公斤上漲到了12元/公斤以上。
造成豬價快速上漲的最主要原因是養殖成本增高。作為養殖業主要原料的玉米和魚粉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其中玉米的價格已經達到近10年來的最高位。據調查,目前玉米價格1700元/噸,豆粕2640元,噸,魚粉8090/噸,分別比去年同期上漲21%、18%、25%。每出欄一頭肉豬,飼料成本就要增加100元以上。同時,勞動力成本、水費電費和運輸價格都在漲,一些養豬老板介紹,去年請工每月500至600元,現在請工每月800元至1000元。據測算,每頭生豬養殖的成本同比上升40%。
此外,目前的價格也是市場周期性波動和去年生豬疫病的滯后反應。至2005年下半年,全國生豬價格一度高位運行22個月,到2006年5月份,生豬價格跌至低谷,生豬收購價低至5.8元,公斤,生豬養殖全行業虧損,至去年底、今年初才開始反彈。
而去年夏季,川、湘、豫等省發生了生豬高熱癥疫情,特別是川豬的出口、供港受阻,川豬大量滯留中、東部市場,豬肉價格一路走低,湖北省有很多養豬戶在去年的虧損中大幅減少了生豬存欄數,有的干脆空圈棄養。今年雖然豬價回升,但有些農民仍有一怕二恐心理,怕的是疫病難防難治,恐的是現在高價進后不能高價出,因為生豬生產周期較長,此時高價位補欄,唯恐出欄時行情下跌。
“八三救市”
據統計,今年1至6月份,全國生豬出欄同比下降了7%,但湖北省同比增長了8.2%。調查顯示,目前湖北省生豬收購仍然偏緊,但豬肉消費市場供應充足,生豬生產恢復迅速。而生豬生產恢復迅速的一個重要原因,則在于去年的“八三救市”舉措。
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湖北省豬禽市場長時間低迷。農戶每飼養一頭豬虧損30到50元,規模養豬戶每頭豬虧損50到80元。對此,湖北省政府辦公廳先后印發了《關于開展生產自救扶持家禽業發展的通知》、《省政府關于穩定生豬生產的會議紀要》。政府采取了8條措施,10大龍頭企業聯合發出三條倡議,共同救市,保護了生豬生產,緩和了產銷矛盾。
湖北省政府首先通過《湖北畜牧獸醫信息網》及時發布12家生豬屠宰加工企業每日的生豬收購價格,正確引導生豬生產。其次是保護種源,扶持骨干種豬場的生產發展。湖北省政府斥資5000萬元扶持全省豬禽生產,其中1000萬元用于全省骨干種豬場的保種補貼。此外,還實行了以獎代補的投資政策,鼓勵養殖小區建設,并且引導生豬家禽加工企業承擔保護畜禽養殖的義務,維護豬禽合理收購價格,以及整頓規范生豬稅費,保護生產者的合理利益的措施。

在湖北省政府的倡導下,武漢中糧肉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綠生畜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宜昌雙匯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生豬及禽類加工企業聯合發出三條倡議:一是全省生豬及禽類加工、流通企業要主動承擔促進畜牧業發展、保護農民養殖的義務,共同提高豬、禽產品收購價格,保證收購價不低于飼養成本。二是建立最低收購價格協調機制。通過湖北省畜牧產品加工流通協會建立最低收購價格協調機制,維護畜牧業健康發展。三是推行訂單養殖。各類屠宰加工企業與養殖者形成利益共沾、風險共擔的聯合體;拓展銷售渠道,敞開、優先收購當地畜禽產品,維護生產發展正常秩序。
“八三救市”舉措使豬禽市場得到復蘇。從2006年6月21日企業聯合發出“托市”倡議到2006年7月1日,優質三元豬價格從6.4元/公斤漲到了7.6元,公斤。這一些舉措有效引導了豬禽生產發展,縮短了市場低迷的持續時間,保護了生豬生產能力和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其積極作用在今年充分地顯示出來了。
應對市場波動的政府責任
從這一輪生豬市場價格波動中可以看到,政府在市場波動中的宏觀調控是很有可為的。從長期看,生豬市場的價格波動很難完全避免,政府的責任是要建立一種穩定的長效機制,應對市場波動,以防止生產的大起大落。
現在,分散養殖已不適應市場的要求,養豬乃至養殖行業都要走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在豬病爆發或其他危機出現的時候經受住沖擊。而生豬養殖產業化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
當前,農戶擴大生豬規模化生產碰到兩道難題:一是規模生產的用地問題,二是資金扶持問題。農戶希望政府對生豬養殖用地按農用地政策對待,同時鼓勵養殖戶利用農村大量廢棄、空置的村辦小學、村辦“小三場”辦規模化養殖場。而要擴大規模養殖,需要穩定的投資資金。一個年產300頭的養豬場,需要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大致10到12萬元的投資,養殖戶希望農村金融管理部門能夠批準設立扶持生豬規模化養殖的小額專項貸款。
此外,在建立風險基金和養殖保險、完善產業的利益分配機制方面,也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畜牧產業是一個高風險的弱質產業,不僅受動物自身的生長規律影響,還受自然風險、疫病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制約。當前湖北省畜牧生產經營企業基本上屬于民營經濟主導,個體規模相對較小而且實力不強,抵御自然、市場和疫病的風險能力弱。
據了解,目前湖北省人保擬出臺政策性生豬養殖保險試點方案,正在征求意見。計劃第一步選擇在武漢市郊區的養殖小區開展試點,采取的推進方式是先易后難,先龍頭企業(專業化養殖場)、養殖大戶,再到公司加農戶聯養,再到農戶散養。計
劃的保險費分擔方式是“三個一點”,政府補一點,養殖戶交一點,保險公司優惠一點。
為了促進豬肉市場利用市場機制自身尋求價格穩定,政府目前應該爭取加快設置生豬期貨交易交割庫。生豬期貨在世界農產品期貨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養殖者可利用期貨市場的遠期價格發現功能,合理安排生豬養殖,有效規避市場風險。目前,國內開展生豬期貨交易具備良好的現貨基礎,上市條件已經成熟。據悉,中國證監會準備近期推出生豬期貨交易,大連商品交易所正在選擇生豬期貨交易交割庫。
另就常規性工作而言,加強疫病防控、提高豬禽的免疫質量,加強對生豬等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監測、及時發布市場供求和價格變化信息,暢通鮮活畜產品的交通運輸綠色通道等等,都需要“政府之手”,預防生豬市場的大起大落。
生豬市場風險需要產業共擔
張晚
我家住湖北省威寧市咸安區浮山辦事處楊下村,已有7年的養豬經歷。2000年2月,因為當時種田負擔太重,我嘗試養豬。剛開始,因為沒有錢,我只養了80頭豬。當時的豬肉價格比較平穩,養一頭豬大概能賺120元左右。一年下來,一家人賺了1萬塊錢。在此之前,一年辛苦到頭,從未賺到這么多錢。
從那以后,我開始專業養生豬。除了維持家庭的日常開銷外,我把全部收入投入到豬場改善和規模擴張上。到2005年7月,我已蓋起500平方米的豬舍2棟,安裝了自動喂水系統和增濕保暖設備,養殖的生豬逐漸發展到800頭,年出欄生豬1000頭,成為了本地的養豬專業大戶。
正當我醞釀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時,2005年8月,生豬市場迎來了一場始料未及的波動,肉價(市場平均價)從16~17元/公斤下跌到12~13元/公斤,生豬出欄價也從10~11元/公斤下跌到7~8元/公斤。
價格的巨大落差,讓原本就是微利的生豬養殖業變得無利可圖,許多散養戶和規模養殖戶紛紛棄養。一時之間,存欄的生豬成了養殖戶的負擔,種母豬、仔豬、半成品豬甚至是成品豬都是低價銷售。
這個時候,我的豬場正處在成品豬出欄高峰期,即便是低價銷售,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全部銷售出去,更多成品豬只能繼續飼養,不能正常出欄,養殖成本直線上升。到后來,出欄一只成品豬不僅沒錢賺,還要凈虧100元以上。
到2006年2月,家里僅有的一點積蓄已全部貼進了豬場,家庭經濟狀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豬場面臨破產關閉。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我決定貸款,先后從當地信用社辦理了3筆、共10萬元貸款。一方面,用這筆資金來維持豬場的正常運轉;另一方面,我抱著“賭一賭”的心理,從棄養的規模養殖戶那里,低價購回了部分優質仔豬,以保持豬場的養殖規模。
2006年7月,連續的高溫天氣下,一場腹瀉病襲擊了豬場,一個星期內損失80多公斤的毛豬120多只,使得原本就不景氣的豬場雪上加霜。當時,想到低迷的市場、損失的毛豬還有銀行10萬元的貸款,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基本上達到了極限。
當我在茫然之時,2006年8月,市場終于開始復蘇.肉價逐漸回升到16~17元/公斤,生豬出欄價也恢復到10~11元/公斤,養豬業重新開始微薄盈利。接下來一段時間,生豬出欄價基本穩定在11~12元/,公斤。從2007年2月開始,肉價開始持續地小幅增長,生豬出欄價也隨之水漲船高。到目前為止,豬肉市場價達到23~24元/公斤,生豬出欄價也已經漲到了17~18元/公斤。
盡管生豬出欄價已經高出過去很多,我算了一筆賬:從2006年10月開始,生豬飼料玉米價格從1.4元/公斤漲到2元/公斤,漲幅達到42%以上,魚粉、豆粕、麥麩、糠粉等飼料原料價格也全面上漲,漲幅達到30%。同時,仔豬價格大幅上漲。目前,“土雜”仔豬價格為18元/公斤,“內三元”、“外三元”仔豬價格為20~26元/公斤,同比上漲了2.5倍。豬場飼養一頭100公斤肥豬,僅育肥成本、仔豬成本兩項就要增加350元以上。成品豬出欄價以18元/公斤計算,每頭可賣1800元,扣除飼料、仔豬、人工、防治等飼養成本后,每頭豬也只能凈賺200元左右,雖然比過去有所增長,但絕對不是像社會傳言“賺瘋了”那樣。在我看來,如果每頭成品豬出欄,能凈賺200元,那才是養豬業的正常盈利水平。
作為一個養豬人,我無法接受肉價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從16~17元/公斤下跌到12~13元/公斤,再上漲到23~24元/公斤的現實。肉價的大落大起,對于像我一樣,全部家當、全部依靠都在豬場的養殖戶來說,沒法承受。現在,雖然豬場已基本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我已還清了銀行貸款,但對于進一步發展生豬生產,我仍然心有余-降。要知道.為了應對這場變故,我付出的代價遠遠不止金錢的損失,更多的是身心的疲憊。
說句心里話,養豬并不賺錢,賺的也就是自己的血汗錢。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一年下來,除去人工費(在我們本地務工,農村手藝人一天工資達到80元,一年下來,夫妻兩個也能有個4萬多元的收入)、防疫費、醫藥費等,我養殖生豬也就賺了15萬元左右,基本只能彌補市場波動期間遭受的損失。
根據我自己的判斷,隨著生豬生產的恢復性增長和新一輪擴張,預計在不長的時間內,生豬市場行情會逐步降溫,養豬業會重新進入微利時代。換句話說,就是在生豬市場行情的最高峰,我賺的錢全部交了“學費”,沒有賺到一分錢。
這次的豬肉市場波動,給了我血的教訓;而讓養殖戶最無奈、最不解的,就是出欄價和市場銷售價差距太大。而政府對屠宰進行壟斷經營,并且把屠宰稅提高,也助漲了肉價的高漲。
無論是在市場平穩期,還是低迷時期,抑或是高漲期,始終有5~6元/公斤的銷售差價,生豬屠宰部門、豬肉銷售戶的利潤始終得到了保障,生豬養殖的風險全部由養殖戶承擔,高價肉的溢價成本全部由消費者承擔,所以有人說,“養豬的不如殺豬的、殺豬的不如賣內的”。這種管理體制明顯有不舍理的地方,背離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產業發展原則。
要說對政府今后在生豬養殖上有什么期盼,我個人最希望的就是各級政府能調整政策,防止生豬價格暴漲或暴跌,保護生豬養殖戶和普通市民的利益,保護生豬養殖業的正常發展。
政府應該科學設置生豬養殖監測點,在生豬生產規模達到市場需求臨界點時,提前發布相關信息,引導養殖戶,避免一哄而上,一落千丈。政府要完善生豬屠宰、銷售的管理模式,合理控制屠宰市場利潤和銷售價差,解決“養豬不如殺豬、殺豬不如賣肉”的問題。
希望財政、金融部門能對生豬養殖進行財政貼息、建立專門信貸服務。同時,希望政府能建立生豬養殖補貼制度。在生豬出欄價低于12元/公斤時,對生豬飼養戶進行適當價格補貼。養殖戶在購買優良良種種豬時,給予適當的種豬補貼;在市場持續低迷時,給予保種補貼,保護養殖戶的仔豬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