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好的建筑都應該是雕塑,它屹立在城市核心部位,深深地嵌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它不僅是一個標志,還應該成為一個可以召喚游子和未來的聲音。
前一天剛從廣州飛來上海參加12月18日世博會中國館開工典禮的何錦堂院士在世博集團項目辦公樓里接受記者采訪。冬日的上海下著小雨,簡陋的辦公樓周圍一地污水,一墻之隔就是世博會園區的工地,但年近七旬的何院士臉上一片陽光。何院士的名片上羅列著好幾個頭銜,最重要的是:中科院院士、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筑專家評議組組長。當然,他最本真的身份是建筑師。目前,他還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任院長和總設計師,帶30多位博士、碩士研究生。何院士最令人矚目的身份是世博會中國館項目聯合團隊總設計師。參與這個項目設計的五六個學生此刻也在另一間工作室里工作。
中國館是這位建筑師的一件新作品。在漫長的建筑設計生涯中,他主持設計或參與設計過50多個重大項目,讓他感到的“有點意思”的包括上海大學、浙江大學、東華大學、廣州會展中心和即將開工的高432米的廣州西塔,北京奧運會場館中也有兩個館是他主持設計的。前幾天剛剛開館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也是他的作品,專家與網民對南京這一紀念館的設計評價都很高,有人稱它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戰爭紀念館”。
說起“中國館”設計方案的形成,何院士興致很高?!皻v屆世博會的國家館,都是一個國家的名片,也是主辦國綜合實力的體現。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作為世博會的遺產,至今還是建筑設計的不朽標本,英國世博會的‘水晶宮也是當時的杰作,可惜后來付諸一炬,成為人類的永遠遺憾。布魯塞爾世博會的國家館是一個原子結構模型,見證了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1929年西班牙世博會留下來的建筑倒是一個德國館。20世紀初的科技革命為建筑引起新材料和新觀念,造就了現代派建筑的崛起,設計德國館的德國建筑師就是現代派三位大師之一。他打破了傳統建筑的繁瑣和保守,令人耳目一新。雖然體量不大,但在建筑史上書寫了劃時代的一頁。中國上海世博會是發展中國家第一次舉辦,意義不同尋常。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加上改革開放30年來的建設成就,為成功申辦世博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么我們要通過中國館體現什么?靠什么留給人類和后世?我認為有三點:體現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民族特色,體現當今中國的氣質與氣度?!?/p>
據何院士透露,一開始,華南理工大學建設設計院在他的主持下尋找一個可以表意的中國元素,他們在中國文化這個富礦中找了青銅器、陶瓷器等,并從中國傳統建筑的九宮網格中汲取靈感,最后對斗拱這一傳統建筑構件進行提煉,以“中國之器”展開設計,后來又冠名為“東方之冠”。
“用中國的器來體現中國文化,是可以引起許多人共識和共鳴的?!焙卧菏空J為,這個建筑本身融合了中國哲學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和諧共生”,“道法自然”等。國家館與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的愿望,展現了對理想人居社會環境的憧憬,與本屆世博會的口號是一致的。
“但是,建筑不能太具象,提煉為半抽象更加耐看。而且開放的中國拿什么與世界對話?拿大屋頂的傳統建筑嗎?顯然不行,這會產生巨大的時空落差。所以中國館一定要用現代建筑語言來闡述、交流?!焙卧菏空f。
中國館運用立體構成手法對傳統元素進行開創性的演繹,它的建筑語言簡練而直率,傳統建筑構件的繁復度大大降低。直線條構成了平衡與穩重,四柱之中的空間感增加了通透。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間,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公共性、開放性,與廣場的聯接又增強了它的平民化。這些效果都是一個優秀的現代建筑所追求的目標。層層疊加、向上展開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種振翅飛翔、御風而上的動感,使這個建筑具有很強的標志性和不同凡響的外觀,并予人超時空的想象。它的立面也是很豐富的,多層次的,也為光與影的變化、與大自然的對話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在外觀上,它通體披一層鮮亮的紅色,予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廣闊的園區里非常醒目,遠遠望去,它有一種堅固而空靈的雕塑感。何院士透露,外墻參照了故宮外墻的顏色。上層建筑的貼面可以是輕質金屬,也可以是輕質陶瓷。柱子是鋼筋水泥的。
在其他設計單位遞交的方案中,地區館設計得參差有致,也頗為可觀,但對主體建設構成視覺障礙。后來有一位世界建筑大師對何院士說:“好的建筑應該是一個雕塑。”這句話對何院士啟發很大,他們就將地區館做成一個大平臺,讓主體建筑突現在平臺上。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瞻,它都是那么醒目,那么宏偉壯觀。
據何院士介紹,最后審定的方案中,吸收了清華大學安地建筑設計公司、北京市建筑設計公司和上海建筑設計院的方案。最后一輪設計集中了50多位設計師的智慧,光是他帶的一支隊伍就有30多人。雖然現在就打樁做基礎了,但最終的方案要到明年5月份才能全部完成。
“你怕別人評說嗎?”記者最后問他。何院士微微一笑:“不中聽的話我已經聽了很多了,對一個標志性的建筑,每個人都會從他的生活經驗和學識出發評頭論足,這是好事情。只要不是惡意的,我都愿意聽。當然,壓力肯定是有的,在完成這
個方案的過程中,專家意見和領導意見有時就表現得很矛盾,但最終都達成了共識,因為我們的愿望和目標是一致的。我在建筑設計這個行業里,既是裁判員(重大項目評委)、又是教練員(導師),還是運動員(領銜設計師)。已經習慣在壓力中生存并競爭了。有時我還會輸給學生,這可是讓人倍感欣慰的事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