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大錚

海豐人說,馬思聰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家鄉,他一直站在家鄉的紅海灣。
“瑞雪,34年前,是你把馬思聰帶到美國;34年后,又是你把馬思聰送回了中國。”2001年7月18日,當馬瑞雪女士在登上美國費城至中國北京的飛機前,夫婿吉承凱深情地望著她,一字一句地說。
馬瑞雪的眼睛濕了。34年了,馬瑞雪已從姑娘變成了祖母;而父親馬思聰1985年剛被摘掉“叛國投敵”的帽子還沒等到回去看看,卻撒手人寰。34年的人間滄桑,34年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馬瑞雪品味得最深。
34年前的那個冬季,“文革”時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思聰的藝術及生命,遭受到凌辱和危害,身為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的學生、馬思聰鐘愛的小女兒與父母及弟弟來到了太平洋的彼岸——美國。34年后,她又帶著馬思聰魂歸故里的遺愿,帶著全家人的重托飛向中國……
7月23日。廣州藝術博物院多功能廳。
“1966年的初冬,長城在聽,長江在聽,華夏大地所有的心靈都在聽,然而,那個吟唱了365天的百靈卻突然失聲了……1987年的海豐,南海在等,媽祖在等,榕樹在等,方圓百里的父老鄉親都在等,可那只飛翔了20多年的獨雁,卻突然終止了他那呼喚了一生的長鳴……”
當馬瑞雪看完了家鄉汕尾電視臺拍攝的有關馬思聰的音樂片《鄉曲》后,淚流滿面,泣不成聲。陪同她的一干人也都唏噓不已。人們告訴她,這部片子是在全國播放的,反響強烈,還得了大獎,說明人民是熱愛馬思聰,理解馬思聰,懷念馬思聰的。
瑞雪告訴我們:“爸爸在國外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著祖國和祖國的音樂事業。每當國內有人去拜訪他,他總是興奮地問這問那;過后,又總是夜不能寐。
“爸爸的英語、法語都是頂呱呱的,但他講課時都是用漢語,從來不夾雜外語。
“爸爸在國外20多年,當他接電話時從來都是用‘喂,而不是用‘HELLO……”
這就是馬思聰,這就是馬思聰的思鄉情結。正像一首詩說的:天涯海角的浪花/帶不走他一絲一縷的鄉風/異國他鄉的行程/扯不斷他盤根錯節的心藤/千山萬水的阻隔/擋不住他與生俱來的戀母之情。
依山傍水的廣州藝術博物院,建筑恢宏,品位高雅,設施一流,管理現代。陪同馬瑞雪的廣州市文化局副局長陳玉環告訴瑞雪:在這藝術殿堂里,除了設立了多個綜合藝術展館外,還建了趙少昂、賴少其、廖冰兄、楊之光、關山月、黎雄才、楊善深名人藝術館;趙泰來、歐初收藏藝術館。在名人館里,立著藝術家的塑像,掛著藝術家的年譜,展示著藝術家的作品、成就,讓這些藝術家及其藝術得到永恒。
“廣州的變化太大了!我都認不出來了。”那幾天瑞雪常這么說。
7月25日。廣州星海音樂學院。“當那杜鵑啼過,聲聲添鄉怨,更那堪江水嗚咽,暖麗南國多情的孩子啊……”一個女學生正在演奏馬思聰的《思鄉曲》。那如歌如怨、如泣如訴的小提琴聲,聲聲敲打著每一個人的心。命運竟會如此捉弄人:馬思聰年輕時寫下《思鄉曲》,晚年時卻在異國他鄉飽嘗思鄉之苦。
星海音樂學院的師生們還演出了馬思聰的作品《粵曲三首》、唐詩《相見難》、小提琴曲《山歌》。末了,由演出的師生與來訪的嘉賓共同演唱了由郭沫若作詞、馬思聰作曲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馬瑞雪走上了舞臺,美國費城華商會副會長、美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等走上了舞臺……這些當年唱著《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長大的紅領巾,和那些唱著《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長大的紅領巾,同臺高唱馬思聰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臺上臺下,激情洋溢,優美的旋律,鏗鏘的誓言回蕩在演出大廳內外……
廣州文化藝術界的朋友聽說馬瑞雪來了,紛紛登門拜訪:瑞雪的老同學羅小平教授給瑞雪送來了自己音樂理論的專著;奇石大王李觀云送來了珍貴的孔雀石;青年書法家李顯達送來了書有“思源赤子心,聰冠華夏魂”的條幅;著名畫家陳兆康和廣州楹聯學會副會長顧玉潛送來了合作的一個扇面:題詞“知音”的一面畫著兩只呢喃細語的小鳥,另一面寫著對聯:“思懷故里,赤子情一曲,譽在民心,絕代琴聲繞中外;聰耀樂壇,桃李遍八方,德存日月,宗師偉績揚古今。”

7月24日,廣州海豐市街頭張燈結彩,懸掛著“熱烈歡迎馬瑞雪女士回鄉訪問”的巨幅橫額。馬瑞雪一行風塵仆仆地向馬思聰的故居走去。沿途的父老鄉親向她招手致意、熱烈鼓掌。瑞雪再次落淚了——“爸爸,女兒代您回家了……”
馬思聰1912年出生在海豐的紅海灣。自1942年離開海豐后,就再也沒回過家鄉。連已做了祖母的馬瑞雪都是生平第一次回家鄉海豐。
家鄉的領導為馬瑞雪設宴洗塵;海豐的父老鄉親簇擁著馬瑞雪瞻仰了聳立在科技大廈、海邊雕塑群中的馬思聰的塑像;欣賞了家鄉的西秦戲、白字戲和一位家鄉少年的小提琴演奏;馬瑞雪頭一回來到馬氏宗祠向列祖列宗添了香火,行了大禮;頭一回來到馬氏家族中接受了馬家長輩封的“行是”;頭一回和鄉里鄉親們一邊品著“芝麻咸茶”,一邊傾訴別離之情;頭一回來到了爸爸馬思聰誕生的那間小屋;頭一回光著腳丫踏上了家鄉的海灘……
海豐市領導對瑞雪說:“我們海豐近代史上出了三個大名人:大革命家彭湃,國民政府的大官陳炯明,大音樂家馬思聰。馬思聰生在海豐,長在祖國,揚名世界。不但是我們海豐人民的驕傲,也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全世界華人的驕傲。”
馬瑞雪千感謝、萬感謝家鄉人民的深情厚誼,千感謝、萬感謝家鄉人民對馬思聰的崇高評價。
馬瑞雪告訴我們她的一個心愿:她和弟弟馬如龍及全家人要把爸爸的小提琴、鋼琴、作品原稿、書畫、獎品、紀念品統統捐給祖國,設立“馬思聰音樂藝術館”;組織“馬思聰音樂會”演出世界優秀的音樂作品……
海豐人說,馬思聰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家鄉,他一直站在家鄉的紅海灣,媽祖前,榕樹下運弓撥弦,他已經演奏了將近一個世紀了,年年月月如此,日日夜夜不停,因為他的琴,是拉給偉大母親聽的……
2001年7月27日。中國廣州文化假日酒店。馬思聰先生遺物捐贈簽字儀式在此隆重舉行,馬思聰藝術館落戶廣州。
馬思聰回來了。
(此文撰寫于2002年,作者為原廣州市僑辦聯絡接待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