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冰
呂涼:1978年進入上戲表演系,后與同班同學宋憶寧結成舞臺伉儷?自1987年在話劇《自烹》中扮演易牙起,在話劇舞臺上整整活躍了20年?出演過《耶穌?孔子?披頭士列儂》?《留守女士》?《歸來兮》?《中國制造》?《正紅旗下》等劇,并在多部電影中扮演重要角色?曾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佐臨話劇藝術獎"?現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還是那雙一線天的小眼睛,還是那張笑呵呵的臉,只是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皺紋已爬上了眼角?額頭,神情中隱約透露著一絲疲憊?
回憶過往的輝煌,好像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1991年7月上演的《留守女士》,迎來了呂涼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輝煌時期?《留守女士》創造了一口氣連演168場的驚人紀錄?在那個以能買到火車票?飛機票為能耐的年代,能夠弄到一張《留守女士》的演出票也成為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
"當初也就是10塊錢一張票,緊張到必須提前一個月訂票才看得上?"呂涼說他記得特別清楚,那是一個悶熱的夏天,有一天突降大雨,人們打著傘?趟著水準時來到安福路上的小劇場看《留守女士》?"就那一天,上座率還達到了80%,演出完畢之后,我們所有的演員在臺上深深地鞠了3個躬以示感謝,太讓人感動了?"
此后的若干年間,我們看到呂涼的話劇越演越少(差不多一年一部),演藝之路越來越寬(電影?電視?主持),行政職位也越來越高?從1999年擔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助理到2002年成為藝術總監,呂涼和"藝術總監"的關聯已經超過了8年?
導向?市場?藝術,三者的先后次序注定了藝術總監在某種程度上是個難為人的活兒?早在2002年述職的時候,呂涼就開始自我檢討,說他的"混子"身份,決定了他哪一個門類都沒有好好深入,而藝術總監的管理才能更是他"混跡"于電影電視舞臺時都沒學到的本領?時至今日,呂涼還是在強調自己的能力不夠,"現在的藝術中心條件在全國最好,世界上很多國家劇團都沒有這樣的硬件,但是我沒有讓它發揮最好的效應,我們的作品不是最好的,我的心里不安吶?"
作為總監,他得支持導演的創新;作為一個演員,明明知道創新未必適宜,他卻得尊重導演的選擇---身份的交錯更迭讓他迷惑?矛盾?
對于外界一直非議頗多的上海白領話劇,呂涼也是既愛又恨?"市場上的白領話劇多如牛毛,參差不齊,如果話劇藝術中心不做出一兩臺像樣的白領話劇,觀眾還以為話劇都是那樣嘩眾取寵?花里胡哨的糟糕玩意?但做多了,又容易被人指摘沒有藝術追求,一味迎合市場?"
另外一個現實的原因是,繁忙的工作生活已經讓觀眾失去了在劇院中進行思考和靈魂升華的耐心?"累了一天了,還要想著應該怎樣生活的哲學問題,太沉重了?觀眾為什么掏錢到劇院來,還不就是想放松放松?"顧客就是上帝,話劇中心想盡可能地端出讓上帝滿意的大餐,就難免落入獻媚?討好的俗套---市場和藝術的兩難,讓呂涼犯愁?焦慮?
如果可以選擇,呂涼還是希望做一個純粹的戲劇演員?問題是,只演話劇根本不足以解決生計問題,更何況每年還沒有那么多話劇讓人來演?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現有160名演員,每年能夠演出話劇的人員不超過30%?絕大多數演員都在靠影視劇的演出填補金錢和時間的雙重空缺?
呂涼也曾在演戲和賺錢之間掙扎過?看著遠不如自己的人住上了別墅,開起了小汽車,呂涼說自己心理也會失衡?所以,一年他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拍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