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亦蕉
中國大陸長期只有北京和上海兩個戲劇學院,戲劇教育的壟斷直接影響到話劇的全國格局?北京?上海南北輝映的話劇雙城,從建國初就已形成,并在90年代以降話劇逐漸邊緣化的新時代里愈演愈烈?
100年前,話劇是"一小撮憤青"搗鼓起來的舶來藝術;100年后,話劇又回到了為少數知識青年關心?觀賞的小眾藝術?目前,話劇市場還比較熱鬧的就剩北京?上海兩地了,很多地方話劇院除了搞一些精品工程主旋律"進京",日常處于閑置狀態,生產力極低?都說北京的話劇創作最活躍,上海的話劇市場最紅火,而據抽樣調查顯示,上海話劇的基本觀眾僅為2萬多人?兩地的院團領導都為求好本子撓破了頭?
雙城輝映
上海話劇的繁榮是有歷史傳統的,1907年,王鐘聲就是在上海組織了春陽社,于蘭心大戲院上演《黑奴吁天錄》,揭開話劇百年的帷幕?早年,上海就是一個話劇中心,任天知組織了進化團,鄭正秋辦起了新民社,主義(當時的主旋律)話劇和商業話劇各行其道?1921年,陳大悲?歐陽予倩等人組成了第一個"愛美(Amateur)劇團"---上海民眾戲劇社,從事非營利性質的演劇活動?1924年,洪深領導上海戲劇協社改編演出《少奶奶的扇子》,標志正規西方現代樣式話劇在中國的誕生?而田漢在上海主持的南國藝術運動則是20年代最有活力的話劇實踐?1930年,左翼劇聯在上海的成立,使上海進一步成為革命戲劇的實驗中心,后來更公開打出"國防戲劇"的口號?
與上海話劇傾向于職業劇團商業演出不同,北京話劇興起于大?中學生的業余話劇,1914-1916年,洪深在清華學校學習時就自編自導過多個話劇?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發源于北京,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論文《易卜生主義》和劇本《終身大事》,掀起了社會問題劇熱潮?1922年,蒲伯英?陳大悲在北京創辦了私立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較正規的話劇學校,專門培養戲劇人才,而且人藝劇專的劇場也成了學生們的話劇實驗地?1925年,余上沅?趙太侔?熊佛西等人,受愛爾蘭戲劇運動的啟發,在北京開展"國劇運動"?當時,正逢北洋政府批準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增設戲劇系,趙太侔任戲劇系主任(1926年由熊佛西接任),余上沅任教授?1926年,余上沅?徐志摩等人在北京發起創辦《晨報?劇刊》,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國劇運動"的文章,在新月書店以"國劇運動"為名出版?
30年代,中國話劇進入成熟期,除上海以外,北京?南京?廣東等地的話劇活動都很活躍?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話劇成為了全民抗戰的一種工具,以宣傳為目的的街頭活報劇遍布各地?不久,上海淪陷,作為國統區大后方的重慶成為抗戰時期的話劇運動中心,來自各地的文藝界人士匯聚一堂,成就了重慶話劇的輝煌八年?即便此時,上海"孤島"的話劇演出仍是中國話劇的一支重要力量,另外兩個話劇演出中心是延安和桂林?
建國后,雖然全國各地按照三級統一設置了話劇院團來培養?組織?管理話劇演出,但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優勢在話劇院團和學校的建設中體現無遺,中央戲劇學院1950年在北京成立(由原華北大學文學院?南京戲劇專科學校?東北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組等聯合組建),同時建立的還有后來被稱為"國家劇院"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中央實驗話劇院也相應成立?北京在中國話劇發展中扮演了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上海則延續了話劇中心的繁榮,上海人藝?上海電影演員劇團和上海青年話劇團(原實驗話劇團)三足鼎立?中國大陸長期只有北京和上海兩個戲劇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和曾名中戲華東分院的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教育的壟斷直接影響到話劇的全國格局?北京?上海南北輝映的話劇雙城,從建國初就已形成,并在90年代以降話劇逐漸邊緣化的新時代里愈演愈烈?
主義話劇和商業話劇
說到北京和上海兩地的話劇,很多人會想到主義話劇和商業話劇,而事實上標簽符號不能代表兩地話劇形態的全部?
五六十年代,上海也出現過很多"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主義話劇,"文革"結束后,上海更誕生了以《于無聲處》為代表的一系列反思劇,即使21世紀的當代,主義話劇在上海仍沒有完全銷聲匿跡?而對北京來說,更非鐵板一塊,近年來各種團體和個體制作人的商業演出絡繹不絕,比如陳佩斯的《托兒》?《陽臺》和《麻花》系列賀歲劇,包括最近的明星版《西望長安》?
那為什么北京和上海的話劇仍讓人習慣以"主義"和"商業"?"重"和"輕"來區分呢?除了地域文化印象以外,主要可能是因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誕生?由于北京人藝近年來原創乏力,靠傳統劇目"吃老本",國家話劇院的崛起使得北京的話劇格局有所改變?國話于2001年底在北京成立,由原來的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和中央實驗話劇院合并而成,這兩家前者以西方劇立身,后者以實驗劇為主,合并后以做"國家"大話劇為己任,比如查明哲從西方引進的"戰爭三部曲":《死無葬身之地》?《紀念碑》?《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田沁鑫的《生死場》?《狂飆》?正在建設中的國家大劇院更把這種追求上升到物化標志?而由上海人藝和青話合并而成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成立于1995年初?2000年底,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大樓落成,三個劇場先后啟用,宣告著上海話劇市場的復蘇?話劇藝術中心十分重視商業話劇的市場開發,白領小劇場話劇成本低,與觀眾親和力大,成了藝術中心經營壓力下(與北京人藝和國家話劇院三四千萬的政府撥款相比,話劇藝術中心的補貼僅800萬)的不二之選?上海的商業話劇是有傳統的,前面提到的鄭正秋的新民社就以商業劇聞名,而40年代孤島與淪陷時期的上海,以中旅?苦干等劇團為代表的商業話劇頗有些今日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的味道?
其實,"商業話劇"和"主義話劇"并非水火不容,勢不兩立?現在北京的話劇人也在針對觀眾主要是大學生和白領的情況,制作白領話劇;而上海這兩年也努力在做"經典劇目",比如《正紅旗下》?《商鞅》?《秀才與劊子手》等話劇(巧的是這些話劇都有北京話劇人參與創作)?中國話劇從來缺少"商業",而長于"主義",再加上近來對于白領話劇的爭議很大,因此上海每次進京展演,幾乎不帶上海特色的時尚白領劇,取而代之的是迎合北京口味的大話劇,2005年是《蝴蝶是自由的》?《藝術》?《長恨歌》和《正紅旗下》,今年則是《秀才與劊子手》和《紅星照耀中國》?
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孫惠柱認為,國話走的是歐洲國家劇院的路子,而上話則契合美國模式?歐洲人相信社會改革的力量,美國人把希望都寄托在個人和家庭上面;歐洲有很多政府資助的大劇院,美國戲劇的商業壓力大得多;因此歐洲多哲理高深?手筆宏大的大制作,而美國多的是以小見大?往深里挖的心理?家庭劇?只是我們的沉重有時流于空洞,而我們的輕巧則太"以小見小"?
實驗話劇和民間話劇
雖然說到上海話劇讓人聯想到小劇場,而小劇場也某種程度上成了上海話劇的代名詞,但是,小劇場話劇的起源卻是在北京?話劇史上把1982年林兆華在北京人藝排演的《絕對信號》作為中國小劇場話劇的誕生,所以說小劇場一開始是代表著實驗戲劇,和商業無關?在北京,以牟森?孟京輝等人為代表的先鋒小劇場話劇贏得了口碑和品牌?而讓小劇場變得商業化,正是上海的話劇人們?
雖然上海在80年代也出現過一批探索劇,但由于經濟和政治的雙重原因,探索戲劇的黃金時期轉瞬即逝,話劇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留守女士》?《美國來的妻子》?《去年冬天》可以看作上海白領小劇場話劇的濫觴?上海現代人劇社是"白領話劇"實踐的急先鋒,2002年推出白領時尚話劇三部曲《單身公寓》?《白領心事》?《情感派對》,3臺戲總共演出了83場,票房火爆?后來又推出女性三部曲《上海作女》?《香水》和《做頭》,繼續迎合上海主要話劇觀賞人群的口味?與此同時,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也陸續創作了不少白領劇,其中《www.com》創造了上演近百場的票房奇跡?
實際上,由于市場的萎縮,大劇場近千人的座位反而成為一種局限,所以即便如北京人藝,也以小劇場作為突破口?另一方面,缺少好劇本,無米下鍋,也成了大劇場經典話劇的瓶頸?
實驗話劇是相對于主流話劇而言的,民間話劇是相對于國營話劇而言的?有意思的是,雖然北京的實驗話劇比較活躍,但是北京也是主流話劇的"根據地",比如實驗派的林兆華就始終不能見容于北京人藝的"老人們"?北京有很多個體戶話劇制作人,民間話劇力量多而分散,也不夠穩定,比如孟京輝的工作室因為以掛靠形式運營而幾次易名,袁鴻的北劇場則不得不面對悲壯的失敗;而在上海,長期以來現代人劇社是最主要的民營話劇團體,他是全國唯一一家獲得法律批準經營資格的劇社,因此足足堅持了14年?最近,余姚路同樂坊芷江夢工場?龍漕路下河迷倉?飛虹路海上海等小劇場創意園區的興起,使得上海的民間話劇日益活躍起來?
孫惠柱介紹說,在現代戲劇最初的半個多世紀里,歐美的主流戲劇人也都是在文化市場的商業壓力之下,戰戰兢兢看著觀眾的眼色一路走過來的?中國的話劇自1949年以后全由政府包養,為政策服務,完全失去了對市場的敏感,忘記了為觀眾服務的功能?直到近十多年來,才回到原點上?
民間話劇由于缺少政府資助,只能揣摩觀眾口味,走商業路線?據現代人劇社的負責人張余介紹,他們的票價一般都定得比較低,而且從來不去外地巡回,因為他們的戲就是給上海的白領看的,別處未必有那么多觀眾喜歡,而且巡演要增加很多開銷,風險太大,一個謹慎的民營劇社決不能去做賠錢賺吆喝的事?而在上海,他們去年一年排了十幾臺戲,演出137場?這真是像極了上海人的性格---精打細算?腳踏實地,但格局比較小?而北京的民間制片人,經常會搞一些大型明星話劇,造聲勢,以大陣容搏高票房,當然票價不菲,風險很大?成則歡聲雷動,敗則賠個底朝天?還有就是一群憤青,不求回報地獻身話劇藝術,傳遞"理想"?這大概也是北京人好大喜功?心氣兒高的性格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