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瓔迪
“樂活”悄悄地來了。
1998年,美國社會學家保羅·雷提出lifestyles of helth and sustmnabflity(健康和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并縮寫為“LOHAS”(樂活)這個新詞匯。他可能始料不及:這一提法誕生還不到10年時間,西方已有超過1億的城市居民成為“樂活一族”。
“樂活”倡導者藍懷恩說,很多上海人其實早已是“樂活一族”,他們關注健康、關注環保,強烈的地球家園意識讓他們無法認同“過把癮就死”的口號。
還沒開始“樂活”嗎

在上海倡導“樂活”生活第一人的藍懷恩,伸手從靜安面包房營業員手中接過面包,卻沒有接一并遞來的塑料袋。
營業員有些不耐煩,將手中的塑料袋抖得嘩嘩作響。這種“禮遇”藍懷恩已經遇到過無數次,她不緊不慢地從背包中取出一個折疊小袋,將面包裝入其中。營業員說,店里的塑料袋很結實。藍懷恩搖頭一笑說:“塑料袋污染環境”,轉身離開。
超市、便利店、百貨商場……在任何用到塑料袋包裝的地方,藍懷恩都會遇到各種驚訝的眼神,有人認為她是故作姿態。
不過,這種狀況正在好轉。藍懷恩說,有時候她拒絕超市收銀小姐的塑料袋時,對方會投來贊許的目光,服務態度也特別可親。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環保不僅是遙遠的口號,要成為一個“樂活族”,就要有勇氣拒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便利。藍懷恩去餐館必定會帶上一雙自己的環保折疊筷。“一來為環保,不要再濫砍伐樹木,二來也為自己健康。”藍懷恩說,臺灣曾在一次性筷子中檢出五六種霉菌。藍懷恩身邊多了不少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朋友,“至少于生命,于生態,都是種補救。”
從臺灣來上海6年,藍懷恩是最早在博客上開辟“樂活生活接力棒”的人。在大家還陌生于“樂活”這一概念時,她就每天在網上發出一項生活新倡議,從第一棒:出門自備折疊袋,到現如今的“歌舞樂活人生”,她的接力棒已經傳遞到了第40棒。“樂活生活”的優美創意,正通過一棒一棒的交接,影響到越來越多的人。
“紙張正反兩面都可以用,而且盡量使用再生紙,這和節省無關,而是跟能擋住泥石流的樹木有關!少用餐巾紙,多用手絹;少用私車,多乘公交!”這些在生活中也許只是舉手之勞,卻可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樂活”不是一時的沖動從善,需要的是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扭轉。
“再揮霍健康,就沒有將來。”富裕的物質生活正將健康越來越早地帶離身體,吸煙、吸二手煙、吃肉、堆積高油脂……每天似乎都在享受著健康被驅趕的快樂。坐進私家小車,一邊放出大把尾氣,一邊抱怨著城市已看不到小時候璀璨的星空。人前披上裘皮大衣擺弄炫耀,人后又對動物扒皮的血腥場面搖頭感嘆。生活于他們,是種無法言說的累。
藍懷恩并不認為一夜之間人們就能轉變為“樂活族”,“很多年輕人可以做到愛地球、愛環境,可是說到要愛他們自己、注重健康時,他們就有些不屑。年輕就是資本,可以亂吃東西,可以熬夜加班,年輕自信讓他們難以認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藍懷恩說,盡管如此,可是他們朝氣蓬勃,他們有著國際化的視野和開放的觀念,當他們理解這個健康可持續生活新方式時,會比我們走得更快。
我們都是“樂活”
許多人也許至今都不知道“樂活”概念,可他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在實踐著“樂活”精神。
80年代生人黃樂在大學時代,就常常因學校使用一次性白色飯盒而去學生會告狀。寢室里的垃圾她會小心分類,投到不同的垃圾桶里,每一次用剩的小小電池,她都要一粒不落地收集起來,帶到家對面的收集站里。同學說她神經質,黃樂笑著我行我素。
位居食物鏈的最高一級,任何一環中的動物肌體沾染病毒,都可能將毒素帶至人體各部位積累成患。于是,3個月前黃樂決定開始健康吃素。“看了很多健康雜志,知道吃素比起現在的葷腥油膩能給我更健康的身體。”她說自己吃素并不盲目,三餐素食粗糧加上一頓肉湯,才能讓營養均衡起來。
年紀輕輕就不食葷腥?一開始年長的同事搖頭直呼“看不懂”。黃樂說,吃素并不意味著與眾不同,中午在單位她和同事一起吃盒飯,晚上回家她和爸媽同吃一桌菜。“只不過魚肉葷腥我不沾而己。”如今,大家已經不再對她吃素的習慣大驚小怪了。她說自己年紀還輕,并不打算從此往后都和葷腥“絕緣”,身體只要能保持健康狀態,練練瑜伽,或者選擇其他健康生活方式,都是她所樂意的,“不過前提一定要環保”。
陳天樂并不認識黃樂,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樂活”。2年前,他絕對是個“沒有將來”的“準三高”。三十出頭,將軍肚已經高高隆起,體胖心不寬的尷尬正是眼下上海人快節奏生活的通病。既然睡前胃里積累過多的食物,是導致大腹便便的主要原因,那就把晚餐盡可能弄得像“乞丐”。每天晚上陳天樂回家就喝粥,剛開始時腸胃不習慣如此怠慢,經常未入眠饑餓感就已侵襲全身。陳天樂就起來吃個蘋果,倒下再睡。如今,他已經離不開這種健康吃法了。
大學剛畢業不久的楊如泉,如今正把大把的精力投入到他的“樂活村”網站中去。在這個經濟條件并不寬裕,還沒有享受過豐富物質生活的大男孩眼中,“樂活”更是種心態。
“不快樂的人是不健康的。心態先快樂起來,環保、健康的優質生活方式就會隨之而來。”楊如泉學生時代就被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深深吸引。他說,中國文化中有山水詩,田園詩,古人的“樂活”心態令人羨慕。如今,“樂活”中添加了不少西方元素,他要在“樂活村”網站中開辟一個開懷專欄,讓那些心靈疲憊的人找到“樂活”源泉。
不是趕潮流,扮時髦,“樂活”生活無法表面化。如今,生活之前請先拿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