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慶
中美兩國關系的重要性及過去幾年的良好發展清楚說明。超越經常危及雙邊關系的公開爭吵。實乃明智之舉。
半年時間三次訪華——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日前的訪華既為5月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做了鋪墊,也以其常態化的訪問折射出中美兩國信任關系的建立和鞏固。如今,在許多人感慨國際社會由于缺乏互信而紛爭不斷時,中美信任關系的逐步形成和穩定已成為值得研究的范本。
很明顯,溝通有助于建立信任關系。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無論是在人際關系還是在國際關系中,密切的聯系都顯得十分重要,而信任關系的“培植”也確實需要實際的接觸。
在管理學家伊查克·愛迪斯看來,管理的內容之一就是推銷主張,如果你不能溝通,也不能使人信服,那你就不能管理,而處理好重要的對外關系也正是管理的主要內容。盡管電話、電子郵件的普及使得溝通的方式變得多元化了,但最古老也是最實用的溝通方式卻還是面對面的交流。
而在以往,中美兩國最欠缺的就是面對面交流。在談及中美兩國發展關系的主要障礙時,美國眾議院美中工作小組共同主席馬克·柯克曾經認為,中美關系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缺乏基本的理解,這是由于兩國所說的語言根本不同。一般來說,美國人能在6個月之內學會西班牙語,而要學會漢語則需要兩年時間。這就意味著,美國需要成千上萬的學習中文的人才,需要花更多的資源和時間了解、研究中國。隨著對彼此基本了解的增加,柯克相信兩國之間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在他看來,“如果美中兩國互相對抗,21世紀就不會是一個愉快的世紀。如果雙方進行合作,兩國就都有大好時機享受前所未有的繁榮。”
柯克先生的話,委婉地道出為增進互信所需要做出的切實努力。而中美兩國關系的重要性及過去幾年的良好發展也清楚說明,超越經常危及雙邊關系的公開爭吵,實乃明智之舉。即便雙方未能拿出快速的解決方案,但更好的相互理解,可能使現有爭議更易于管理,并有助于防止新爭議的產生。
這也是保爾森所熱衷推進的事業。與那些對每一次中美高層對話都抱有較高期待的人不同,銀行家出身的保爾森更相信,中美雙方能切實地交換看法就是一個有意義的進展,在這個過程中,各方不必對著事先準備好的文稿解讀其背后的含義,而是直接傾聽、了解各方面的動向。在諸多象征意義之外,信任關系的推進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成果。
信任關系的建立也同樣需要時間。事實上,不僅中美關系,世界上大多數雙邊關系都具有復雜的特征,這也使得“盲目的信任”幾乎沒有藏身之處,要想建立信任,就要付出代價,而時間就是最大的代價之一。
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期間,保爾森坦言他把重點放在了一個較長時間框架和全面的解決辦法上。他告誡說:“如果想要立竿見影的結果,那是不太現實的”,華盛頓以及華爾街的理智做法是,著眼于“真正重大的問題”。而建立信任關系本身就是“重大的問題”。
像人際關系一樣,兩國的信任關系的建立也需要耐心。在談及對話機制的用途時,作為發起者的保爾森直言不諱地說,這是為了抑制美國國會內部不斷升溫的“中國恐懼癥”。從巨大的經常賬戶赤字,到美國人停滯的實際收入,美國國會中的一些人將美國經濟問題歸咎于中國。有許多抱怨是沒有道理的,或是被過分夸大了,但它們確實可能演變為貿易保護主義?;诖?,保爾森等人在多種場合以不同方式強化著中美長期對話意識,但為了應對國內存在的焦躁情緒,他也在努力得到一些短期成果,當然這也是華盛頓和華爾街的現實要求。
由于歷史和現實問題的復雜性,以及中美兩國信任關系的建立也便體現出鮮明的“漸進性”。這種漸進,一方面表現在雙方對所關心議題的日趨全面和深入的探討,另一方面也表現在兩國相互認識的逐漸完整和漸趨真實上。
共同的目標和耐心而持續的溝通,已使中美關系成為了布什任期內最具亮點的對外關系。在布什的最后兩年任期中,將會面臨更多的對外關系挑戰,而中美兩國信任關系的建立和強化過程,由此也便有了更多的參考價值,同時也具有國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