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1月10日是香港立法會在2007年召開的第一次會議,數月來引起外界高度關注的內地孕婦赴港生子問題,和關系港人切身利益的“港府2007年度財政預算”一起被列為專題動議,立法會促請政府采取措施來解決非本地孕婦赴港產子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盡管香港立法會此項動議不會形成法律效力,但是卻能反映香港立法會議員對此事的意見和態度,也將會對香港政府的決策帶來相當的壓力。
《新民周刊》專訪了提出此動議的立法會議員李國麟,以及另外兩位在會議上發言的議員郭家麒和鄭家富。
新民周刊: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問題,只是醫療問題嗎?
李國麟:現在很多人討論的焦點是,內地孕婦來香港產子,占有了公共資源,導致香港孕婦享受不了應有的資源和服務。但是如果內地孕婦全部是在私立醫院生寶寶,是不是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呢?非本地孕婦來香港生子,最核心的問題是對香港長遠的人口政策、房屋、教育、醫療、福利等的影響。
新民周刊:你如何看待這個現象呢?
李國麟:我不會反對非本地孕婦來香港產子。但是第一,他們不能占有我們的公共資源,這是香港人納的稅;第二,政府需要考慮的不僅是當前的醫療資源是否夠用,而是5年后或者10年后,這些兒童是否會來香港,他們的父母是否會來香港,政府的眼光應該放得長遠些。
新民周刊:你覺得香港政府不應該坐視不理?
李國麟:我覺得香港政府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立場,是全不歡迎內地孕婦來香港,還是說歡迎你們來,需要規范。過去兩年來香港政府一直將此視為一個醫療問題,只要我們多投入一些資源,醫療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的。但這不只是醫療問題,醫療只是一個表面現象。香港政府之前還一直沒有明確的立場和說法。
新民周刊:過去一個月,香港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新措施,能起到實效嗎?
李國麟:過去的這兩三個禮拜,香港政府有了一個明確的立場。你可以來,但我們有了很多規范,比如說你先要預約,要證明你有床位才可以來。這樣的話,可以保證不濫用公共醫療,但這只是第一步。還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從長遠來看,香港可以承受多少內地孕婦生下的寶寶。政府需要對這個數字有個評估,政府有責任去規劃這些出生在香港的寶寶的福利和應該享受的資源。這是政策規劃的問題。
新民周刊:很多人都說,這個數字的評估是很難做到的。
李國麟:我們的出生率一直在降低,這些寶寶可以延緩我們整個社會的老齡化。下一步,特區政府可以和中央政府商量,對這些內地孕婦的家庭情況、經濟狀況和社會背景有個全面的了解,從而在人口政策和社會福利等方面作出長遠的評估和安排。
新民周刊:對香港醫管局來說,“走數”現象真的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嗎?
李國麟:關于內地孕婦赴港生子現象,香港傳媒可能夸大了。“走數”現象是存在,但只是很小一部分。
新民周刊:有評論說,因為內地孕婦來得太多,人口不足,壓力太大,所以公立醫院的助產士和護士流失很嚴重。是這樣嗎?李國麟:這個問題不是這么簡單的。公立醫院助產士的工作方式和私立醫院不同,助產士只有在完成護士課程后才能成為助產士。在公立醫院里,如果順產,助產士可以負責接生,不需要醫生在場。但在私立醫院,無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都是由專科醫生負責,助產士只需要負責協助。工作的角色不同,相對來說,公立醫院的助產士比較緊張,工作量比較大。以前在私家醫院生產的人不多,私家醫院也不需要太多的助產士,雙方助產士的薪水差不多。但過去兩年,進入私家醫院的孕婦越來越多,對助產士的需求量也變得很大。缺少人手的私家醫院就增加了助產士的薪水,用比較好的前途把公立醫院的助產士招納過去。
新民周刊:有人說,現在香港的婦產科醫務人員心理負擔很大?
郭家麒:我們的醫療制度很嚴,如果病人出現問題,醫務人員是要負責的,無論是內地人還是香港人。所以我們要給病人很高的服務標準,但是很困難,根本不夠人手。香港醫管局面臨著一個很大的財政問題,病人越來越多,政府的撥款顯得不足。每個醫院也都有很大的壓力,根本沒有太多的人手去處理額外的工作量。
無法估計內地孕婦什么時候來醫院,這對于內地孕婦和寶寶來說也是很危險的。如果生產的時候人手不夠,孕婦難產的機會很高,剛出生的寶寶有問題的機會也很高。而且大部分的內地孕婦都沒有在香港做產檢,我們不知道孕婦和小孩是否有什么問題,等到發現時可能就會準備不足。比如就有醫院發生過感染了HIV的孕婦自己卻不知道,結果寶寶也被傳染,如果事先知道,寶寶是能得到保護的。這件事對醫務人員的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我們的助產士和護士流失很大,他們受不了壓力,辭職不干了。
新民周刊:持有香港居留證卻在內地生活的小孩,對香港來說會產生哪些問題?
郭家麒: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穩定性。赴港產子的內地孕婦也分兩種,一種是父親是香
港人,那我們可以估計他們會有很大的幾率來香港讀書,那我們就要安排教育資源;還有一種就是父母都不是香港人,2006年有這樣的15000個左右的孩子出生。從法律上說,他們任何時候都可以來香港讀書和定居。那你是否需要安排這15000個孩子的教育資源?大概125個小學,幾百個老師。安排了,他們不來,怎么辦?不準備他們過來,但到時他們過來,即使只來一半7000多人,又怎么辦?香港是個很小的地方。許多事情需事先規劃。
新民周刊:香港本地孕婦都在抱怨產檢服務提供不夠,是事實嗎?
郭家麒:現在產檢的服務是減少了,以前檢查的次數要比現在密集。現在是太多孕婦,太少醫生。也有人說,加醫生就可以了。哪里來經費?醫管局本身都缺少經費。以前香港的孕婦,產前和生產過程由醫院的婦產科專科醫生負責,產后由母嬰健康院負責。但現在醫院的工作量越來越大,婦產科醫生們越來越不愿意替產前的孕婦看診,所以母嬰健康院慢慢就接收了產前這塊的工作。醫院會看孕婦是否有問題,沒有問題,那就去母嬰健康院吧,我們這邊太多病人了。
新民周刊:赴港產子中介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醫院和中介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郭家麒:香港規定,不能通過中介看醫生。香港沒有登記這一說,法律是不允許這些(中介)公司存在的。
新民周刊:你歡迎內地孕婦來香港產子?
鄭家富:我本人歡迎內地孕婦來香港產子,因為香港人口老化,出生率降低,香港缺少BB。但是我們要解決內地孕婦“走數”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對香港是好事,不是壞事。另外聽說內地孕婦在香港出生的寶寶,回到內地后不能享受內地的福利,這個可以思考一下。家長們愿意在北京、上海還是香港生育,是他們的自由。如果在香港出生,就沒有了內地的福利,對這部分人是不是不公平?
新民周刊:內地孕婦赴港產子問題,就只是“走數”問題嗎?
鄭家富:如果“走數”這個主要問題得到解決,我不覺得內地孕婦是個問題,我們香港是有足夠的資源幫內地孕婦生baby。
新民周刊:但很多香港本地孕婦都在抱怨資源不夠?
鄭家富:對,現在是不夠。但是如果“走數”問題得到解決,那這部分資金的缺口得到補充,就有經費增加人手和投入更多的服務了。有了足夠的醫生、足夠的助產士和護士,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香港有優秀的醫療系統,吸引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人前來生育,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新民周刊:對于香港政府的新制度,你好像還有其他建議?
鄭家富:我希望如果再出現“走數”現象,就禁發“出生紙”(出生證明,用來申請回港證和回鄉證);又或者不準再入境或者再次入境時扣留,這在法律上是行得通的。在香港出生的嬰兒及其父母肯定希望再入境的,如果有了這個制度,一定做得到(解決走數問題)。但政府是否會做,我不知道。當時我建議過,但反應一般。香港市民會同意,但政府可能會覺得這和人權法有點沖突。但我們處理那些瞞稅的香港居民呢?他們在出入境時也是會被扣留的。
新民周刊:從法律角度來說,如何看待赴港產子中介的存在呢?
鄭家富:政府無法管理這些中介公司,除非他們觸犯了刑律。其中或許有些中介收買了官員和醫生,也許特區政府應該從這個方面著手。有人提出是否有掛單醫生和中介合作,這在法律上是很難判斷的,商業行為而已。當然私家醫院有醫生守則,也許可以在守則上明確表示禁止醫生和中介有金錢上的瓜葛,或者醫生充當中介人的角色。現在的守則,有一些灰色地帶。我聽說私家醫院聯合會也正在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中介的存在,內地孕婦也可以在香港辦好這一切。
李國麟(衛生服務界議員,香港公開大學副教授):
關于內地孕婦赴港生子現象,傳媒可能夸大了。走數現象是存在,但只是很小一部分。
鄭家富(前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主席,執業律師):
我們要解決內地孕婦“走數”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對香港是好事,不是壞事。
郭家麒(醫學界議員,私人執業泌尿外科醫生):
如果生產的時候人手不夠,孕婦難產的機會很高,剛出生的寶寶有問題的機會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