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淵

拍電影,需要有這樣一種拼命?堅持的勁兒,我不后悔自己的這次冒險,如果有機會,我愿意繼續冒險?
即將退休的獄警老馬在特大洪水襲來之際臨危受命,負責押解三名不服調令的犯人轉移?三名犯人一個是被判死刑的殺人犯,一個是在外面隱匿了巨額資產的貪污犯,還有一個是即將刑滿釋放的慣偷?一路上,所有的關注都集中在老獄警槍里的五顆子彈,每一顆子彈都形成一個懸疑……電影《五顆子彈》就是這樣一部主旋律類型片,導演蕭峰說好萊塢大片也都是主旋律,為什么我們不能拍一部帶主旋律色彩的“中國式”災難片呢?
一次“瘋狂的冒險”
《五顆子彈》改編自楊黎光獲魯迅文學獎的報告文學《生死一線》,原本是深圳有關部門投入專向資金進行拍攝的?災難片的投資一般都很高,像《泰坦尼克號》用了2.4億美元,《后天》也用了1億美元,比較起來,《五顆子彈》真是個小成本?可是從一開始,資金問題就成了《五顆子彈》的最大困難?
蕭峰(下簡稱蕭):投資方開始覺得500萬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這個電影最起碼要1000萬以上才能拍,沒有特技,沒有好的演員,要拍好很難,如果拍不好,那還不如不拍?我跟他們很多次交涉后,投資方才同意投入550萬(后來實際用于拍攝的只有470萬),另一半就由擔任制片人兼導演的我自行解決?
筆者:那不是典型的“炒股炒成了股東”?
蕭:是啊,從一開始我就被這部電影套牢了?但這部影片對我的吸引力的確很大,我一咬牙,就把自己賭上了?所以也有人說我拍這個片子是一次“瘋狂的冒險”?
筆者:后來資金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蕭:說來話長?這部片子從2004年6月第一次開機到2006年6月關機,斷斷續續總共開了七次機,費了很多周折?主要問題也還是在資金上?資金不到位,劇組幾次集中又解散,浪費啊!深圳的錢很快用完了,我賣房的錢也用光了,就只好想辦法四處融資?有一次,我腰疼愣是被朋友抬去融資的?直到2005年5月中視傳媒加入后,這個壓力才稍稍好了點,至少可以把鏡頭拍完了?
筆者:最后總投資是多少?能達到效果嗎?
蕭:斷斷續續,用了1400萬人民幣?資金上我們沒法去和美國比?但是我們可以比創意?比故事?比品質?不能因為資金匱乏就放松對藝術品質要求?錢少就更需要將錢花在刀刃上?我用的都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攝影機,連膠片都是從美國本土運過來的?水下攝影部分我也是堅持從海外借最好的水下攝影設備,請最好的水下攝影師?這部電影讓我吃盡千辛萬苦,對它的感情就像十月懷胎的孩子?
筆者:你拍《五顆子彈》的整個過程,不就像片子里的老獄警一樣拼命?不放棄嗎?
蕭:拍電影,需要有這樣一種拼命?堅持的勁兒,我不后悔自己的這次冒險,如果有機會,我愿意繼續冒險?
主旋律災難片
筆者:對于災難片來說,特技顯得很重要?《五顆子彈》雖然總投資額不高,但對特技制作卻非常用心?
蕭:是的?我們的特技是曾經制作好萊塢大片《指環王》?《金剛》的新西蘭PARKROADPOST公司進行數字中間片及特效制作的,并由兩次獲奧斯卡最佳錄音獎的錄音班底進行影片的音響合成?最后還掏出數十萬元向好萊塢購買洪水巨浪素材對特技鏡頭重新返工制作?全片總共1200個鏡頭,其中220個鏡頭經過特效制作?片中90%的雨景鏡頭和水都是靠特技完成?這個數目?這個比例,在國內還是首次?
筆者:你說這是一部全新的“中國式”災難片,那你覺得自己的這部影片,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與創新?
蕭:我不敢夸口說創新,但至少在某些方面我是作了有意識的嘗試?首先這個片子我是有意用國際視野去做的,我希望它能和那些古裝大片一樣走向國際市場?有人說這是中國的主旋律,可是主旋律又怎么了?美國的大片有幾部不是主旋律?我們的主旋律難道就只能在國內走走過場嗎?我是憋了股勁要做好這部主旋律大片的,我相信人性是共通的,打動中國人的東西也能夠打動國外的觀眾?
筆者:所以這次你們把影片定位為“主旋律商業片”?
蕭:這個是我的主意?2004年接下這個項目時,我就說要拍一部“主旋律的商業片”?現在一提到主旋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團體購票,政府支持,華表獎,想到的是它的思想性和宣傳功能?其實這個認識是片面的,主旋律電影照樣可以娛樂?藝術,照樣可以做到市場效益非常好,關鍵看你拍什么,怎樣拍?任何影片都是摸索出來的,何況現在中國的電影市場還是比較自由寬松的,為什么不抓住機會去努力探索,將主旋律與商業片融為一體呢?
筆者:《五顆子彈》采用的還是災難片經典的二元對立?多重矛盾的結構模式,你是有意識地借鑒國外的類型創作嗎?
蕭:肯定有借鑒?但是,中國的災難片和美國的也肯定大不一樣,應該結合中國國情來拍災難片,比如說《“9·11”》,這樣的恐怖事件放在中國就不大可能?但是,你說拍洪水,每個中國人都深有感觸,我們哪年夏季不要防洪防汛?一提到洪水,每個人都會揪心,其影響與號召力不是一般的大?還有美國災難片中的個人英雄,十八般武藝,很令人向
往,但是在中國很難找到共鳴?相反一個普通的,快要退休的老人,就很讓人信任?親切?所以在《五顆子彈》里我們塑造的是一個平民英雄,體現的是人道主義精神?
艱苦的拍攝
《五顆子彈》幾乎都在洪水中拍攝,這對整個攝制組都是一個挑戰?片子需要特殊的天氣和特殊的效果,洪水部分要等汛期?拍攝時出現的意外更是不計其數,比如要拍洪水摧毀大橋的鏡頭,用20萬人工制作了大橋模型,可第一次洪水沖來,連攝影師都嚇傻了,居然沒有開機,可橋卻已經毀了……對于演員們來說,也付出很多,特別是演老獄警的劉佩琦?
筆者:這個戲拍得非常艱苦?你能具體講講在現場拍攝時的情況嗎?
劉佩琦(下簡稱劉):很艱苦?超出常人想象的艱苦,而且還危險?我們拍警車被沖走的那場戲,水淹沒窗戶以后車里就缺氧了?我們幾個人下水后在車里就覺得嚴重的呼吸困難,在水里呆幾分鐘就覺得呼吸急促,空氣污濁,喘不氣來?當時已經接近11月份了?我們還在上海定做了潛水服,每個人都穿上潛水服再穿上服裝再泡在水里頭,人就跟樹葉似的,直哆嗦,上牙打下牙?所以現在保留在鏡頭里頭的基本就是強撐著?潛水服也只能起一小會兒的保溫作用?
筆者: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危險?
劉:在第二年5月份拍戲的時候,我們趕上了汛期?我們的道具車往水里一放,第二天一早就得拍水里戲,可第二天汽車沒有了?只能人工制景了,我們在一個水庫里用抽水機造人工波浪?因為水里有石頭,拍攝過程中好幾個人都被碰傷了?
筆者: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你接了這個戲?
劉:我對蕭峰當時談的一個細節發生了興趣?在過山崖的時候,老馬還在崖這邊呢,已經過去的犯人就想跑?無意之中飛過來一只鷹,老馬揚手就把那個鷹給打下來了?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神槍手,但都沒有親眼目睹他的槍法,但這一槍把犯人們震懾住了?后來出于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考慮,拿掉了這個細節?影片中用其他情節替換來表現他的槍法?
筆者:影片中五顆子彈都沒有射向犯人,設計時考慮到哪些因素?
劉:這五顆子彈我確實是花費了不少的心血,在演員還沒有完全到位沒有開機的時候,有十二三天時間吧?我們天天在苦思冥想這五顆子彈應該怎么用?我們有一個共識,就是從槍管里邊射出來的子彈,不是用來消滅生命的射殺?虐殺,而是帶有仁愛?保護的?
筆者:現在有一種說法:電影是片場的藝術,意思是電影在拍攝過程中會不斷地豐富?變化?
劉:對?比如影片中老馬沉到水里與自己犧牲了的戰友在水下訣別?告別遺體,在水下給他們敬禮,這個是全世界的電影里面都沒有的,也是現場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