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公共交通周及無車日活動16日啟動,全國108個城市舉行減少私車出行的活動?全球性參加“無車日”活動的城市達到了1322個?《南方都市報》17日社論說,在中國倡導這一活動有它的道理,比如環保節能,但很難預測“無車日”活動在我國的命運:最壞最不濟的可能是淪為宣傳工具和新的形式主義?
評論說,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劇增,的確,能源消耗將大增,付出的環境成本也會越來越高?但諷刺的是,我們的反汽車運動卻試圖掩飾凝聚在汽車上的等級現實,往往反的是民撍郊頁擔,巋然不為所動的是官摴車?旨在限制汽車的宏觀管理現在儼然正縮小為限制私家車的公共政策和官方輿論,而存量和增量都極其龐大的公車卻毫發無損?
文章認為,歷史上已經失敗的種種試圖改革坐擁各種特權的公車的政策提醒我們,在中國,任何以限制汽車為名所出臺的政策,最終都難免分化兩端:一是繼續抬高公車使用的花費,繼續維持公車特權高位運行,而其惡劣的結果一如既往由全體國民買單;二是加重對私家車的歧視局面,民眾個人在不均衡的政策待遇下遭到無謂的抨擊和排擠,這也屬于公權對私權的傾軋?這才是汽車時代的真問題,只有解決了它,才能讓限制汽車的公共政策獲得合法性,才是在中國語境下真正普及“無車日”?建設汽車文明的基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