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理財有兩個基本點。一個基本點是控制風險,把褲衩看緊了,別在退潮后裸奔;另一個基本點是因人制宜,根據家庭情況的不同,采取恰當的理財策略。我們還講理財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就是資產配置,理財的所有工作都圍繞這個中心。所謂的資產配置,就是指在不同的時期,運用當時可選的投資工具,根據個人的理財需求,配置不同的資產比例。
當下的投資工具比過去增加了許多,股票?期貨?債券?儲蓄?基金?不動產?黃金?外匯?保險?古董?字畫?票證……到底把什么資產收歸囊中,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說辭。基金公司說配多少比例股票基金,配多少比例債券基金;銀行的工作人員建議在銀行的理財產品中配置;保險推銷員把分紅險說得天花亂墜。但凡這些建議都跑不出一個俗套,那就是他們所在單位和個人的利益。我們有幾條不拿回扣的建議:一是保留一點流動資金,用來應付大宗開支和偶然性事件,這部分資金可購買貨幣基金或債券基金。二是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把主要資金用來購買對抗資產縮水的工具。比如稀缺資源型資產,其中的房產是最貼近民眾的工具,還有黃金?古董?字畫?礦藏?港口等標的。再如價格發現型資產,當下主要就是證券和外匯,以及以證券為投資對象的基金。三是配置一點意外險和重大疾病險,防止家庭因意外而跌落財務深淵。四是留一點資金在風險投資上,贏了會有可觀的超額利潤,輸了也不會傷筋動骨。
有句老話叫"一鋪養三代",這是前人對理財的形象總結。理財這個聽起來麻煩的問題,實際上卻是這句總結那么簡單:只要持有恰當的資產,就可得到理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