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因4個多月工資近500萬元被項目企業主拖欠,近300名民工停工抗議。不料,項目企業主找來全副武裝的人員,對工人實施蓄意報復,致使1人死亡,2人失蹤,6人傷勢嚴重。《南方都市報》次日社論說,一個有效的政府,作為合法暴力的壟斷者,必然禁止民眾之間相互使用暴力。但富源公司肆無忌憚地組織人員專程趕來瘋狂毆打工人,只能說明一點:這個企業主相信,自己的行為不會有什么嚴重后果。事實上似乎正是如此。當地警察到來之后,打手們并沒有停止施暴;對于打人行兇者是否落網,當地派出所諱莫如深;當地政府官員去看望傷者,卻沒有談到對于行兇者如何處置。公權力的相對無力令人扼腕。
評論說,為什么當地政府未能雷厲風行地制止?打擊如此使用暴力的行徑?或許是因為政府官員難免有地方情結,或許因為政府賦予了本地企業享有相對于外地農民工的某種特權,或許是因為政府官員的政績主要以經濟增長指標來衡量,官員們天然地會采取親商政策。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這些遭到暴力侵害的外來建筑工人,能否在當地獲得公正而及時的救濟?那些組織行兇者及現場行兇者能否及時遭到懲罰?農民工們能否獲得足夠的賠償?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從根本上遏制經濟生活中的暴力傾向?都值得關注。
評論認為,要馴化企業主的心靈,使其按照和平的?文明的商業交易規則與工人?與交易對手打交道,既需要某種精神力量對人的心靈的潛移默化,也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約束人的本能行為。制度約束的關鍵是在權力與經濟之間筑起防火墻,金錢的力量一旦與權力結合在一起,必然趨向野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