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巖/編譯
眾所周知,動物們是依靠散發生化信息素來吸引伴侶、標記領土和警告侵略者的。在老鼠身上,察覺生化信息素的能力產生于大腦中一個名叫犁鼻器(VNO)的區域。早先的研究顯示,這個器官在性別區分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某一個特定的生化信息素被干擾,雄性的果蠅會同時與雄性和雌性的果蠅調情。又比如,雄性的老鼠如果缺少犁鼻器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TRC2基因,它就會和其他雄性老鼠調情,并企圖交配。
為了更好地了解犁鼻器在區分性別方面的作用,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家凱瑟琳?杜拉克在實驗中改變了雌性老鼠的基因,讓它們缺少基因TR-PC2。于是,科學家們看到的情形是,當被改變基因的雌性老鼠見到另一只雌性老鼠時,它們會像雄性老鼠那樣,爬到雌性老鼠身上,骨盆聳動,它們甚至會像雄性老鼠那樣試圖與正常的雌性老鼠交配,并發出高頻率的尖叫。不僅如此,改變過基因的雌性老鼠們很少花時間在幼鼠身上,當它們哺乳時,對于來侵犯的雄性老鼠,顯示出很少的攻擊性。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并不改變雌性老鼠的基因,但把犁鼻器從這些正常的雌性老鼠身上去除,結果,這些老鼠的行為就像TRPC2基因變異過的老鼠一樣。
最近,凱瑟琳的研究團隊把他們的發現刊登在《自然》雜志上。這個發現挑戰了人們廣泛承認的關于“性別源自天成”的理論。許多研究人員認為,荷爾蒙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改變了大腦的性別認知的“回路系統”。但是目前的研究顯示,雌性動物的大腦能像雄性動物大腦那樣被設置,而某些雄性老鼠的大腦“線路癱瘓”,就會表現出雌性的特征。研究人員稱,還需要進行更多的實驗來揭示這種轉變能持續多久,是否雄性動物的大腦中也隱藏著這樣一塊“雌性”領域。
“這是一項頂尖的研究。”英國生物學家喬治?柯特格斯說,“這種類型的基因研究是解開哺乳動物大腦中復雜性的唯一辦法,它所帶來的發現成果是幾十年來行為神經系統科學所無法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