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Jack太太住的病房共有12個床位,全部都是內地的孕婦,大多來自珠江三角洲,也有福建和山東的。
被誘惑的Jack
2006年10月,珠海人Jack和懷孕8個多月的妻子在小心翼翼地等待著新生命的降臨。但妻子同學訴說的一位親戚的經歷改變了他們未來的生活,至少是打破了此前他們對寶寶降生過程的一切計劃——
Jack的妻子聽同學說,同學在深圳的親戚懷了第二胎,臨產前跑到香港私立浸會醫院順利生產,在那邊坐完了月子,寶寶還擁有了香港的居民身份。故事聽上去很輕松,過程其實很折騰:這對夫婦在去香港之前對行程做了周密詳細的布置。丈夫特地辦理了一年內赴港兩次的簽證,先陪妻子過關。快要臨產的妻子住進了浸會醫院,而丈夫則住到了一個香港朋友提供的房子里。分娩后的妻子可以申請辦理延期留港一個月,而丈夫在7天入境限期的最后關頭,又通過皇崗關口重新過關,然后又在香港網上申請了第三次簽證,于是夫妻倆一共在香港呆了21天,而新出生的寶寶也順利拿到了香港的出生紙、回港證和回鄉證。
Jack此后陸續得知,這對夫婦帶著有“香港戶口”的孩子回到深圳后,終究受到了相關部門的追查,需要交納總數為15萬元左右的罰款。或許是看到隱含的商機,這對從事化妝品生意的夫妻打起了為人做“赴港產子”中介的主意。而妻子的同學告訴他們這個故事也正是為了向他倆推銷這個業務。
Jack和妻子頓時產生了莫大的興趣,“我們是第一胎,完全合法,為什么不試試呢?”夫妻倆之前在報紙上也看到過“赴港產子中介”的新聞,卻從來沒有想過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對孩子的將來來說,香港戶口畢竟還是有很多好處。比如香港的護照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免簽證;他們的教育制度,從上幼兒園開始就不用交納學費等費用(只需要交納每個月的教材費);還有福利政策……”
對方開出了7萬多元的價格。雖然Jack對赴港生子的計劃很心動,但精明的他沒有立刻做出回答,而是回家后上網尋找多個打著“赴港產子”招牌的中介機構。最終Jack選擇了一家位于廣州的安產服務中介,據說這家中介原本是給嬰兒做智力測評的,后來看到這個生意好,就轉了行。中介開出的價格很“透明”,中介費用(包括夫妻倆在香港的住宿、交通和代辦嬰兒香港證件費用)1.3萬-1.8萬,給醫院的費用(包括在醫院里發生的一切費用,分娩過程沒有出現其他醫療問題的健康產婦)在3萬元左右。
Jack說自己只是個工薪族,而4萬元的價錢符合自己的承受能力。11月他帶著妻子來到廣州中介處報名,在往中介的賬號上打了3000元定金后,中介給了他一個香港“接頭人”的電話號碼,Jack和對方約好了此后的一切事宜。
頗為順利的香港行
Jack夫婦選擇了可以預定日子的剖腹產。中介通常希望孕婦選擇剖腹產,而不是順產。因為后者需要保證預產期“卡”在簽證留境期內戰戰兢兢過境,還得擔心在半路上出現分娩狀況,將孩子生在羅湖關口的新聞早已經見諸報端。而剖腹產的孕婦如果順利的話,抵達香港后立刻就可以住進醫院生產,三四天后就可以出院,帶著寶寶和他的香港身份回內地。
11月28日清晨,預定妻子剖腹產的前一天,準備就緒的Jack夫婦拿著港澳通行證,提著大包行李起程。他們選擇了坐船從珠海直接到香港的港澳碼頭過關,入境時海關工作人員注意到了大腹便便的Jack太太,照例詢問了他們此行的目的和到港后的住處。早有準備的Jack對答如流,他說自己是和妻子一起到香港親戚那里探親。當后來被很多人質疑此言時,Jack向《新民周刊》記者堅持說自己沒有騙海關,因為他在香港的確有親戚,Jack的母親還特地為香港的親戚準備了很多禮物托Jack帶過去。
從未去過香港的Jack帶著妻子坐地鐵到了九龍尖沙咀,接應他們的香港人第一時間把夫婦倆帶到了香港私立浸會醫院做產前檢查,為此Jack在太太還沒入院就先交了1500港元的產檢費用。對于內地醫院的產檢報告,香港的醫院有的承認有的不承認。
產檢顯示Jack的太太身體狀況良好,可以馬上入院接受剖腹產手術,當天Jack太太就住進了浸會醫院。這時Jack付給中介第二筆費用5000元,并以380港元一晚的價錢,住進了中介提供的位于尖沙咀附近一條商業街的公寓里。Jack的房間才3-4平方米,火柴盒般大小,帶一個衛生間,但是Jack知道這個價格在香港來說算便宜的。第二天Jack住進了親戚家,他還是不想花這個冤枉錢。
第二天,Jack的太太順利地接受了剖腹產手術,兩天后就可以下床,甚至可以抱著女兒走動。這一切讓Jack為自己的決定感到驕傲:“之前我嫂子在內地醫院生了對雙胞胎侄兒,花費將近2萬,但寶寶一生下來就要進氧艙,要打這個針那個針的,醫生甚至還下了病危通知書。”
Jack太太住的病房共有12個床位,全部都是內地的孕婦,大多來自珠江三角洲,也有福建和山東的。有和Jack一樣通過中介來到香港的,也有通過親戚在醫院預定床位的,還有一些在香港做保姆的老太太專門做老鄉的生意。

12月1日,僅僅在香港醫院里住了3個晚上的Jack太太出院回家了。Jack最后算了這趟香港之行的經濟賬:在醫院付出了近3萬港元的醫療費用,最終給予中介的代理總費用為1.28萬元。很值得。
網上挨批
回到珠海的Jack對于赴港生女的經歷越想越興奮,幾天后他在網上論壇上發帖,希望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情。然而采訪Jack時,他的心情和當時已完全不同,他的一席話道出了此后的遭遇,“說出來要被別人罵的”。
Jack原本計劃一步步地介紹自己和妻子赴港生女的經歷,沒想到故事剛起了頭,就引來潮水般的漫罵,甚至是人生攻擊。無數的網友跟帖發表意見,但九成以上的意見顯然都不贊成Jack赴港生女的故事。
“花幾萬元能給孩子買個美好的將來,怎么不值?這些錢我們不是拿不出來,平時省省也就有了,不會對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況且在內地要上大城市的戶口也不容易啊,到北京上個戶口不也要費周折、花數萬元嗎?為什么涌到大城市去的人,就沒人指責?”不斷回擊著種種漫罵的Jack雖然一直說著“理在我這邊,政策沒有不準我的行為”,但他改變了原先的想法,沒有繼續在論壇上公開自己的故事。
不僅在網絡上,現實中Jack也一直面對著身邊長輩們的質疑:“現在內地發展不是很快嗎?這樣做有沒有必要?”
Jack的煩惱隨之而來。孩子會在香港長大嗎?對孩子的未來有何設想呢?Jack坦言沒有什么具體的規劃,擁有香港身份的好處現在也看不出來。Jack說未來要看夫妻倆的經濟能力,有能力就讓孩子過去讀書,但媽媽過去陪讀的話,自己一個人怎么養得起三個人?而且也不見得在香港讀書就一定比內地好。也許等到女兒讀高中有能力寄宿的時候,可以讓她過去。
“當初我們想得更多的是,無論在內地和香港都是一樣養大,只是多一個香港的身份,就多一條路,多一個發展的渠道。”
故事并沒有就這樣結束。
1個月后,Jack又在同一個論壇上發帖,這次他沒有介紹自己的故事,而是轉貼了一則關于他赴港生女經歷的新聞。這一次罵他的網友少了,“也就一半在罵我吧。大家的態度好像開明了一些,慢慢接受了”。讓Jack更覺有趣的是,一些在網上罵他的人私地下來找他,之后也踏上了香港產子路。
Jack在帖子中還多了一個舉動,貼出了某中介的聯系電話,很多網友開始懷疑他此帖的用意。而面對《新民周刊》記者的采訪,Jack也極力推薦了他正在做中介的一個朋友——“馬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