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冰

就在上島的發展蒸蒸日上時,幾個股東做出了一個令他們日后麻煩不斷的錯誤決定。
到上島喝咖啡、聊天、談事,已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但光臨上島咖啡的人未必知曉,圍繞著“上島及圖”商標權與著作權的滬杭“上島”之爭已糾纏了三年,官司打了十幾起,紛爭卻仍在繼續。
各類媒體從2004年開始就對相關案件進行了頻繁報道,在《中國消費者報》推選的“2005年度十大最值得消費者關注的商標侵權案例”中,“上島及圖”商標案赫然在列,有媒體甚至指出,上島商標案已被收錄為美國哈佛大學的商戰教材。
2006年12月12日,滬杭“上島”咖啡商標案(第42類服務性商標),歷經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裁判,終以上海上島公司勝訴而落下帷幕。
然而,牽涉到滬杭兩島之爭的官司似乎還未走到盡頭。
源頭
1997年6月5日,臺商游昌勝并代表其內弟魏勝森,以其在海口市投資的唐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名義,與陳文敏及其代表的吳文昌訂立合資協議,約定共同出資在海口市開設咖啡西餐廳。
當時,游昌勝對咖啡行業所知甚少,而陳文敏則在臺灣賣過咖啡豆,通曉渠道,精于經營,所以從一開始,陳文敏就掌握著上島的運營大權。陳文敏也確實以他的經營才華證明他沒有辜負股東的信任。
在咖啡廳尚未辦妥營業執照正裝修時,四位實際股東共同議定申報注冊商標。時任總經理的陳文敏搜集并提供了三種不同文字與圖形的方案供股東選擇其一用于商標注冊。四位股東一致選定“上島及圖”作為注冊商標標志之用,并申請注冊第30類商品商標。
海口上島咖啡西餐廳于1997年9月核準成立開張營業,在此店基礎上于次年3月注冊成立了海南上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此時七位股東再次共同決定用“上島及圖”以海南公司名義申請注冊第42類服務商標。
海南上島公司用注冊的第30類商品商標生產咖啡豆等商品,用注冊的第42類服務商標作店招自營和加盟連鎖經營上島咖啡西餐廳。
成立之初的上島以“咖啡+西餐”作為市場切入口,并以獨特的服務培訓、餐飲模式和環境設計在整個餐飲業獨領風騷。上世紀90年代中期恰逢西餐進入內陸城市不久,人們對西餐正處在一種近乎“崇媚”的狀態之中。一位餐飲業的經理形容說:“在那幾年里,上島成為高格調的象征,請客吃飯都往這里跑。這種風氣很快就蔓延開來。”
上島咖啡以遠遠超出各大股東想象力的速度迅速發展。本來,開店的初衷是服務在瓊臺商,并以此帶動本地人。但內地顧客喧賓奪主之勢讓上島的管理層很快發現:上島咖啡西餐廳這種模式在內地市場非常大。母店開張還不到半年,第二家上島出現在廣東東莞。結果,東莞的生意比海口更加火爆。這時候上島的股東們開始意識到:他們掘到了一個大金脈!
就在上島的發展蒸蒸日上的時候,幾個股東卻做出了一個令他們日后麻煩不斷的錯誤決定:2000年底,經過會商,上島董事會決定將中國分為幾大片區由各大股東分頭進行開發經營,以抓鬮的形式來劃定各自的“勢力范圍”。
于是每一個股東自由地通過自己的親朋好友迅速拷貝上島模式,令上島咖啡西餐廳的數量在短短幾年之內由個位數發展到令人咋舌的三位數。與此同時,各個股東出于私利的驅使,開始在上島母品牌的蔭蔽下以相同的經營模式發展自己的子品牌。上島的這種模式分散了上島總部的控制力,不少子公司在地區的勢力甚至凌駕于母公司之上,而無法整合成一個強勢的品牌。
時至今日,始于海南省海口市的上島咖啡西餐廳,已有900余家咖啡廳和5萬余名中外員工,其分支開來的兩岸咖啡、迪歐咖啡、老樹咖啡等品牌也紛紛矗立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序幕
為了拓展加盟業務與連鎖經營服務的需要,2001年8月,上島董事會決定把總部遷往上海,成立上海上島有限公司,并將海南上島農業開發公司所擁有的“上島及圖”商標轉讓給上海上島咖啡有限公司。
2003年,上海上島的總經理陳文敏因為牽涉“老樹”事件而離開了上島。所謂“老樹”事件,即上島股東發現在廣東一帶崛起一家叫“老樹”的咖啡西餐廳,經營模式和上島十分雷同。結果發現陳文敏的妹夫是其中一個股東。后來陳文敏也承認“老樹”的事情自己也有參與。
陳文敏離開以后,原來由他管轄的浙江一域交由江裕昌(現為上海上島咖啡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代管。在江裕昌還沒來得及進入這個市場之前的空白時間里,離開上海上島后的陳文敏在浙江打起“杭州上島”的旗號,以海南上島授權的名義發展著上島咖啡的連鎖經營。在長三角一帶,其規模和影響力直逼上海上島。
2003年4月19日,季紅波(浙江富陽人)舉報陳文敏以杭州上島公司名義騙其簽訂許可使用杭州上島公司享有專用權的“上島及圖”商標許可使用合同。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對杭州上島公司進行了相應的行政處罰,滬杭“上島”咖啡商標權之爭由此拉開帷幕。
爭斗
2003年9月,陳文敏及杭州上島公司以原告名義,向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起訴上海上島公司侵犯其著作權,訴請停止侵權賠償損失。上海二中院作出了駁回起訴的民事判決。不服輸的陳文敏和杭州上島又上訴至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但在二審訴訟過程中又提出了撤訴。
與此同時,陳文敏及杭州上島公司又對“上島及圖”第30類商品商標和第42類服務商標提出爭議裁定申請,以未經其授權許可使用其圖形申報商標,侵犯其對“上島及圖”商標中的圖形享有的美術作品著作權,請求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撤銷爭議商標。
經過一年多的等待,2005年7月和12月,商標評審委員會先后做出行政裁定:認為著作權的許可使用屬于要式法律行為,上海上島公司未能舉證海南上島公司與陳文敏訂立的書面許可使用合同,也未能舉出陳文敏許可海南上島公司將其“上島及圖”美術作品申請商標的書面授權文件,故而侵犯了陳文敏著作權的在先權利,裁定撤銷“上島及圖”第30類商品商標和第42類服務項目注冊商標。
風云突變,局勢瞬間逆轉之下。贏得民事官司的上海上島一下子又敗在了陳文敏及杭州上島腳下。中國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委員會的一紙裁定,讓上海上島面臨著除名的巨大危機。
2006年初,不甘失掉苦心經營起來的“上島及圖”,上海上島的法律顧問祖鐵軍律師臨危受命,就撤消注冊商標向北京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告上了法庭。
上島商標爭奪戰至此戰至中盤。
終局?
為了壯大向最高院申訴的聲勢和安撫加盟商,上海上島在2006年1月19日邀請一批知名民法和知識產權法專家就上島商標糾紛在北京討論“上島咖啡”商標糾紛。
中國社科院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順德研究員當時說,“訴訟紛爭的關鍵不在于陳文敏是否擁有著作權,而在于當初兩類商標轉讓至上海上島時,陳文敏是否知道并同意?陳文敏是海南上島的主要股東,又是總經理,他肯定知道,只是后來分手了他才反悔,才提出著作權問題來抗爭。”
中國政法大學江平教授認為,著作權使用許可行為并非必須是書面形式。目前我國法律規定合同和權利的轉讓可以有多種方式,但法律明確規定和當事人明確約定使用書面形式的,則應當使用書面形式。如果當事人未采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陳文敏作為海南上島的總經理,對于任何權利的轉讓都是知曉并同意的,如果他認為商標權侵犯其著作權,可以及時按照法定程序主張權利;而且,陳文敏作為權利受益人,在其享有著作權的商標轉讓協議上簽字,這個轉讓協議不僅是商標使用權的轉讓,而且包含了著作權的轉讓內容。尤其重要的是,陳文敏所享有的著作權最初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依附于商標上。”
2006年12月12日,上海上島終于迎來了一場久違的勝利。
北京一中院判決撤銷被告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的第4137號爭議裁定書,上海上島公司擁有的第1385773號第42類服務類注冊商標繼續有效,被告商標評審委員會和第三人陳文敏及杭州上島公司都未在法定上訴期提起上訴,上海上島公司的勝訴判決發生法律效力。
然而,事件的進程并不總是對上海上島有利。
如同泰坦尼克號在大西洋遭遇冰山,上海上島與杭州上島之間的另一起商標糾紛案(第30類商品性商標)在2005年7月又發生了一次逆轉。
北京高院在終審判決中撤銷北京一中院的一審判決,維持商標評審委員會撤銷第1207183號“上島及圖”商標的裁決。一審全勝的上海上島在二審中遭到重創,只好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申訴。祖鐵軍律師告訴記者,該案現已調卷等待再審。由于對42類服務商標爭議案業已生效,他們對接下來的申訴充滿信心。
顯然,滬杭“上島”之爭還未真正落下帷幕,雙方的角力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