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載專欄作家許知遠文章說,進入2007年,北京四處彌漫著奧運氣息,從政治人物、運動員、演藝明星到環衛工人,都向奧運會展示著熱情與決心,它寄托了今日中國人對自我形象的新期待---在自覺落后于西方多年后,我們將重新成為世界的中心、贏得舉世的尊敬。為了這個目的,一切都理應被動員起來,一切不安的因素都應被及時克制,一切不同的聲音都應該被屏蔽,人人理應喜氣洋洋、干勁沖天……
文章說,像任何一個中國人一樣,作者渴望國家與民族給我帶來認同感,沉浸在集體情緒的人們往往是最幸福的,否則你就無法理解群眾運動的魅力。飽嘗因國家屈辱而帶來個人辛酸記憶的中國人,是多么渴望獲得國家的強大與繁榮,從而也給他們的個人生活帶來新的光彩……但是,作者越來越難以相信,事物的發展可以憑借一次行動,而突然進入新階段;個人價值的實現應該依靠自己的努力與認同,而非僅僅加入一場大合唱:那樣獲得的自信是如此脆弱,它一陣風一樣到來之后,又一陣風似的離去。
文章認為,太渴望被外來者的標準承認,會忘記自己的生活標準是什么;對于整個中國來說,人們太想當然地將2008年的北京比作1964年的東京、1988年的漢城,認定一次浩大的展示,它將改變中國在世界的形象,甚至可能催生新的社會變革……但是,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那個單一目標所異化,將所有的期望和賭注都壓在某一項成功上,那其中蘊涵了太多的投機成分。投機可能帶來一次成功,卻難以持續,更重要的是,這種心理將妨礙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面對自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