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頗受關注的是,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3月份廣州一手房價比2月下降700元/平方米,創去年單月以來最大跌幅。奇怪的是,一些市民卻表示沒有感覺。16日《新京報》載葉檀的評論說,是市民的個體感覺跟不上房地產市場的總變化,還是房地產數據存在問題?
政策從出臺到落實有一個周期,廣州去年推出的"雙限雙競"用地項目最快會在今年下半年推向市場,政府可以陸續提供4500多套中小戶型單位,將起到抑制樓價、調整住房結構的作用。但房地產市場開發需要2至3年左右的周期,即便是廉租房,其立項、建設、出租周期也不可能在一年以下,這一政策不可能在此時發生最大效用。而此時距廣州市政府推出平抑房價的"廣七條"未滿一月,政策遠未落地,房價何來大跌?
事實上,關于廣州市3月房價環比下降的數據是一個模糊的數據。根據同屬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旗下網站陽光家緣公布的即時數據,3月份廣州一手住宅簽約均價比2月份環比僅下降34元。
評論說,沒有全面的數據分析就急于對政策下結論,或者對房地產市場作全面判斷是不負責任的,缺乏應有的謹慎將誤導決策者與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