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一位中國珠寶業的企業家以7.8萬英鎊(人民幣約120萬),拍得據說是導致“泰坦尼克”號沉沒、1522人喪身大西洋的“奪命鑰匙”。
據稱,正是因為沒有望遠鏡,放哨的船員只好依靠肉眼觀測前方的障礙物。等到他們發現海上的冰山時,一切都為時已晚。所以,他們將那場災難歸罪于鎖住望遠鏡的那把鑰匙。事實果真如此?近來,美國海岸防衛隊的事故調查員布萊恩?沛諾亞中校依據先進的認定技術和科學分析,最終揭開歷史上最著名的沉船事件的原因:并不是什么望遠鏡,而是用來制造輪船的鉚釘。
電報員菲利浦沒有收到附近船只發來的冰情警告?
根據現代的調查守則,沛諾亞必須確定當時的天氣和海況,調閱記錄時,沛諾亞證實海面風平浪靜。海上無風,天上無月。接著沛諾亞查核這艘船的航線,船只沉沒在南航道以南16公里處,橫越大西洋的兩條主要航線,中南航道是比較安全的,但沛諾亞發現那年暖冬造成的浮冰,出現在那一帶好幾艘船的報告里。
因為海況太差,無線電報員希瑞爾?伊凡斯,向那一帶所有船只發出警告。按說泰坦尼克號電報員菲利浦完全可以收到伊凡斯發來的電報。調查發現,泰坦尼克號一整天共收到五封冰情警告,船長還是決定以21.5節的速度航行。為什么收到這些警告以后,泰坦尼克號仍以正常速度航行呢?
是船長史密斯沒有按正常速度航行?
史密斯船長是否犯下致命錯誤,在面臨險境時把船開太快了?沛諾亞從記錄中發現,史密斯船長其實一直讓泰坦尼克號按正常速度前進,29個鍋爐有兩個還沒點火,史密斯并沒有拼命趕路,這艘船還能開得更快一點。
接著沛諾亞的調查出現轉折點,他詳細閱讀英國調查的結案陳詞時,出現了不尋常的線索,沛諾亞發現史密斯面對浮冰的態度,在當時是很正常的。1912年,人們經常把船開進冰原。愛德華七世時代的船長相信,憑他們的船只和自己的技術完全可以脫離險境。
望員雷吉諾李和佛瑞德費里特沒有盡到職責?
沛諾亞中校不能責怪史密斯,菲利浦,甚至伊凡斯造成災難。于是他把注意力轉移到泰坦尼克號瞭的最后一道防線—— 望員。雷吉諾李和佛瑞德費里特負責擔任這艘船的眼睛。為什么直到撞擊前37秒兩人才看到冰山?
沛諾亞做了一個簡單的科技實驗。他開一艘海防隊的救生艇橫越馬里蘭州的乞沙比克湖,復制泰坦尼克號沉沒當晚的情況。在微光下,人眼只能看見黑與白,更難辨別出黑色天空下的藍色冰山,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們沒有帶雙筒望遠鏡,雙筒望遠鏡就能轉危為安嗎?
沛諾亞中校認為,其實雙筒望遠鏡不如你想得那么有用,除非知道目標是什么,否則,不知道要往哪里看,只能看到一個黑圈圈。沒瞭有證據顯示 望員有任何疏失。
撞擊那一刻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根據海洋學家的計算,這巨大的冰塊向南漂移時速略超過半公里,幾乎以直角穿過泰坦尼克號的航線。
依照經驗法則,冰山有7/8都在吃水線以下,記錄上說冰塊有18公尺高。沛諾亞據此估計重量大約是27萬公噸,這艘船的重量是冰山的1/6。但原本可以安然躲過這次撞擊,泰坦尼克號2.5公分厚的鋼板,用300萬枚鉚釘加以固定,這還不是船只唯一的防衛。16個分隔艙就算有4個同時注滿了水,這艘船還是能漂浮在水上。
但當晚顯然出了問題,原始調查斷定船只被撕裂,造成一條90公尺的裂痕,讓船上的5個分隔艙破裂,比船只能負荷的極限多了一個。但這種說法多年來備受質疑。1995年,一組科學家重返沉船現場,用聲納穿過厚厚的污泥探測,發現這艘船似乎被鑿開一連串的小洞,找不到任何大切口的證據。
是不是鋼板異常脆弱?
排除了大切口的說法,沛諾亞考慮另一種解釋,會不會船體的鋼板在冰水里降溫到冰點,變得很脆弱,一撞就裂開。
多年來,從殘骸取回了好幾個樣本,包括鋼板和固定鋼板的鉚釘。沛諾亞決定看樣本是否有軟化現象。在美國國家標準局,冶金學家提姆?費克用電子顯微鏡掃描測試樣本的表面,他的結論很簡單,這些鋼材的質量在當時沒問題,即使在低溫下也沒有異常脆弱。
是鉚釘的強度不夠好?
泰坦尼克號船體每一片鋼板之間都是防水接縫,固定這些接縫的是300萬枚直徑2.5厘米的鉚釘,其中有些是用機器安裝,有些是靠人工安裝。在造船期間,造船工人在大部分的船體都用一臺巨大的鉚釘機安裝鋼鉚釘,但他們沒辦法把這臺大機器弄到泰坦尼克號船體正面,所以這部分必須以人工安裝。他們用鍛鐵鉚釘代替鋼鉚釘,因為這樣比較便于人工操作,但鍛鐵的強度不如鋼。
造船公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彌補這個弱點,他們在熔鐵時加入一種物質叫做礦渣,礦渣在鉚釘里里外外形成玻璃般的微小粒子,可以讓鉚釘更堅固。但鐵和礦渣的混合很重要,放了太多礦渣鉚釘的確會比較脆弱。
標準局的另一位科學家珍妮弗?胡波麥卡提博士,研究從泰坦尼克號船體打撈回來的鋼板中取出的鉚釘,她發現泰坦尼克號的鉚釘強度可能受損,在正常的情況下礦渣有助于強化鉚釘,但泰坦尼克號的鉚釘礦渣是區塊性的,而且范圍夠大,很可能減低鉚釘的強度。這表示這些大區塊的礦渣可能導致鉚釘被破壞,可能釀成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悲劇。
“這是可能的,如果鉚釘在撞擊下被破壞,水就會從裂縫涌入。這就能解釋泰坦尼克號為何會因擦撞而沉沒。”珍妮弗博士說。
這種鉚釘能承受這么大的壓力嗎?
沛諾亞決定進行一場破天荒的實驗。他委托英國北約克郡的一家鑄鐵廠,按照原始設計制造一小塊鋼船體,工人把每個鉚釘加熱到600攝氏度,然后穿透兩片2.5厘米厚的鋼板,形成一個搭接接頭,等鉚釘冷卻后,用巨大的力把鋼板拼在一起,泰坦尼克號要能乘風破浪少不了這種防水密封。
在冶金學家提姆?費克位于馬里蘭州的實驗室,把英國復制品放進壓力測試機,模擬泰坦尼克號的船體撞上冰山時所承受的力量,看鉚釘是不是釀成災難的關鍵。
實驗的結果是,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時,船體的鉚釘被破壞,導致海水透過裂縫涌進船里,費克根據撞擊的速度、船只和冰山的重量計算,發現每根鉚釘在撞擊時至少承受1.4萬磅的壓力。結果這些鉚釘在不到1萬磅的壓力下就被破壞了。
鉚釘中的礦渣正是它斷裂的原因
為了100%確定是鉚釘的破壞造成船體的破損,沛諾亞再次拜訪冶金學家珍妮弗?胡波麥卡提,比較他的鉚釘和從泰坦尼克號搶救回來的鉚釘。
胡波麥卡提用電子顯微鏡檢查沛諾亞中校實驗用的鉚釘,礦渣清晰可見,是鐵里面蘊含的暗色晶型,鐵的強度就是從這里被破壞,細小的裂縫從這些較脆弱的地方蔓延出去,直到鉚釘完全被破壞,重點是真正泰坦尼克號的鉚釘出現了很類似的模式。
胡波麥卡提說:“如果要看泰坦尼克號出現的狀況,我這里有一張照片,我們看到同樣的情形,礦渣在斷裂的表面形成一個洞。泰坦尼克號的鉚釘更糟糕,由于粒子比較大,產生更大的洞,更大的裂痕,破壞的速度也更快。這就是最后的結論。”
(摘自《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