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近年電腦特效技術的發展使拍攝建構在虛擬之上的影片成為現實,大量電腦特效技術的植入讓電影插上了神奇的翅膀。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將特效制作看作是吸引觀眾眼球的絕技,無論是《英雄》、《夜宴》這些以視覺效果為主要賣點的大制作影片,還是《瘋狂的石頭》這樣的小成本影片,其中都有電腦特效的成分。而且,電腦特效正在形成一個產業,比電影工業本身更具商機。
電腦特效大行其道
最近幾年,好萊塢大片制作成本動輒過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放在了制作特效上。作為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之一的迪斯尼,自然也不能免俗。2002年3月,迪斯尼公司宣布在2003年中逐步讓250名動畫繪圖員下崗。向特效要票房成為迪斯尼公司等影視業大腕風格轉型拐點。此前,迪斯尼的手繪動畫是最大的賣點,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迪斯尼開始與電腦特效工作室“皮克斯”合伙,以《玩具總動員》系列為代表的全電腦動畫作品成為電腦特效制作進入深水區的分水嶺。
在特效制作導入電影業的初期,的確為整個行業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同時也帶動票房飆升。
圓內特效制作剛起步
電影特效制作始于好萊塢這個電影業發展的重鎮,而后在全球電影業刮起一股強勁風暴,同時也捧紅了一系列的特效制作公司,比如維塔工作室(Weta)以《指環王》、《金剛》以及韓國影片《怪物》等一系列大手筆迅速提升了知名度,成為電影業里最賺錢的幕后推手;工業光魔參與制作了《星球大戰》,從而一躍成為頂級特效公司。相比之下,中國國內電影特效制作公司還處于起步階段,但也已經涌現出了一批有規模、實力不錯的公司。
先濤數碼就是一個例證,從首部特效大片1998年的《風云》,到《少林足球》、《功夫》的特效制作,已經初具規模。但目前國內除了北影華龍與上影數碼以外,大多數特效制作公司仍然處于小規模、作坊式的發展階段,技術水平與國際水準存在著很大差距,而最關鍵的一點是,國內特效制作公司沒有經歷過大片的錘煉,難以在特效制作水平上提升,尤其是從知名度來說,一個名震全球的大片能直接催熟一個特效制作公司。
目前國內的特效制作業依然處于量變階段,且短期內不會出現質的飛躍,因為特效制作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永遠是由大片帶動的。制作一部大片的特效能夠解決眾多的技術問題并能極大地提高制作團隊的管理水平。中國香港特效制作業之所以能跟上國際水平,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港產大片一般都會選擇與本地的特效公司合作,這也給了先濤、萬寬等當地業界排頭兵以重要的發展機會。然而目前國產大片都選擇海外制作單位作為主要伙伴,國內特效公司承攬的大多是一些中小成本影片的特效制作,這對團隊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
特效制作與電影要融為一體
為什么國內的特效產業很難發展起來,關鍵問題在于花的時間太少,投入的制作力量太小,好萊塢一部大片的特效制作通常要花費兩年左右的時間,而國內制作影片的特效卻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再說,制作優秀的特效不僅需要資金的支持,更需要影片編導與特效技術人員的充分溝通與協作。
以法國電影《天使愛美麗》為標志,電腦特效本身已經突破純技術領域而開始成為影片創作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效使用應更自然地融入影片的整體敘事中而不應僅僅是技術炫耀,這就需要導演更深入地了解特效。
《瘋狂的石頭》的導演寧浩有豐富的MTV拍攝經驗,對特效制作技術也相當熟悉。寧浩在片中設計了一個穿越墻壁的鏡頭。為了方便后期制作,他在前期拍攝時就將墻壁處理成了斷墻,并布置了跟蹤點,這為他們進行后期處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目前在美國,一些影片在拍攝前就已用電腦模擬出某些場景,使導演在拍攝時能做到心中有數;甚至還可以將整個劇本視覺化,彼得·杰克遜拍攝《金剛》時使用的就是電腦制作的三維劇本。但目前國內的大多數導演還是把特效當成一個無所不能的救火員,往往是影片拍攝已接近尾聲時才找特效公司來處理實拍無法完成的效果。這讓特效制作在國內成了一個縫縫補補的角色,而不是整體布局中的角色??磥恚瑖鴥入娔X特效制作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與國外大牌公司還存在著很大的距離,比如在海外和中國香港,特效組前期介入和跟組拍攝是慣例,而在國內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