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媛在阜陽拍了一個中國預防艾滋病義務宣傳員的公益廣告。彭麗媛因為一個擁抱將搭檔——一個艾滋孤兒(從母體感染了艾滋病毒的三歲小男孩),從孤獨冷漠變成半年后的活潑開朗。她知道,或許,這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從此沒有孤獨憂傷。
一次,我有個朋友在電視臺做記者,臺里準備在世界艾滋病日策劃一個節目,他自告奮勇扮演艾滋病患者。那天上午,朋友來到勝利路步行街,選了一個最顯眼的位置站住,這里是南昌市最繁華的商業街,人氣旺盛。他在胸前掛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幾個大字:“我是艾滋病患者,你可以擁抱我嗎?”攝像機遠遠地隱蔽在一個角落里。他當街一站,立刻吸引了不少行人圍觀,當那些好奇的目光觸及“艾滋病”三個字時,嘩的一下四散而逃,有人甚至捂著嘴巴一路小跑。朋友早有心理準備,依然表情自然,不亢不卑。
不斷有人從他身邊走過,好奇地看看他胸前的牌子,立即掉頭就走。兩個小時過去,竟沒有一個人敢上去擁抱他,漸漸挺不住了,他開始主動勸說行人,“抱抱我吧,與艾滋病人正常交往是沒有危險的。”幾乎是乞求,人們卻逃得更快了,仿佛躲避瘟疫。陽光燦爛,街上人潮洶涌,他孤零零地站在大街上,仿佛被這個世界徹底遺棄了。那一雙雙冷漠的眼神,令他不寒而栗,他甚至忘了,自己其實是個“演員”。
終于,一個穿風衣的中年男人走到他跟前,看了看牌子,沒有說話,張開雙臂深深地擁抱了他,然后又拍拍他的肩,那意思是鼓勵。“謝謝!”朋友滿懷感激地道謝,莫名其妙地,洶涌的淚水忽然決堤而出,僅僅是一個無聲的擁抱,竟讓這個七尺男兒當街大哭。過了一會兒,一對年輕的情侶走過來,分別上來擁抱了他,然后手拉著手走了。擁抱,一個,又一個……
災難固然難以承受,但比災難本身更可怕的,是旁觀者的冷漠和無知。關愛,有時只需要一個輕輕的擁抱,舉手之勞,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