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非想到陳天橋和史玉柱
我已經34了,我并不相信世界上有完全公平的事情。每遇到兩難選擇,我會用先賢的博弈論來分析問題——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最近曝光率非常高的一個詞叫“考霸”,同時我們認識了一個人叫“張非”。這哥們兒是個考試奇才——北大清華就像他家開的一樣,人家想進進,想走走,毀就毀在逃脫不了網絡游戲的“吸心大法”,所以民眾在笑談張非傳奇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網游猛于虎”。
我是學醫出身,我知道“癮”意味著什么!
中國玩網游的青少年有多少?成癮的又有多少?成癮少年在做什么?
網游老板和天才的游戲設計者們設計游戲的初衷絕對不是“娛樂你的身心”、“陶冶你的情操”、“提高你的綜合能力”,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讓你“上癮”!試問:不讓你上癮的游戲誰會成千萬的砸錢?不上癮的游戲你會玩嗎?
據悉,網絡游戲出版直接產值在2007年將達到67億元,可是,你們有誰在什么場合下聽陳天橋或史玉柱自豪地談起過自己的納稅記錄?
史玉柱做保健品起家,應該說,搞網游以前的史玉柱臉上寫著可愛和憨厚;進入網游以后的史玉柱臉上寫著狡黠和世故。我認為,史玉柱骨子里還是個善良的人,他應該能夠從每天的家長來信中(盡管絕大多數會被秘書扣押)良知有所發現。
陳天橋是個含玉而生的人,他長我1歲,觀其經歷可謂順風順水、大富大貴。但不要忘記:網游戕害了太多的家庭,折損了人世間太多的幸福,它也是造成今日社會不和諧的原因之一。
(文/上官萬平摘自jackshangguan
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gyyr)
可憐的“考霸”張非
這幾天在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中,多次看到了他。當我看到張非在電視鏡頭前,一次又一次地述說自己因為口吃不愿同別人交往,一次又一次地反省自己心理和性格上的缺陷。看到張非的媽媽一次又一次地面對電視鏡頭流下的眼淚,我的心里就有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以我自己的感受,一個大小伙子在大庭廣眾之下多次重復自己不應該“幼稚”的過去,絕對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我不知道有關的教育專家、心理專家對此的意見如何?
我希望張非同學能夠輕裝上陣,不要被媒體報道的負面影響所打擾。
唉,做人難,做名人難,做一個未完全成年的名人更難。
(文/Huiyan摘自http://huiyan.blog.sohu.com)
張非父親的眼淚
在《實話實說》節目現場,張非的父親回憶起一段往事:張非14歲的時候,望子成龍的他用鄉村通常說的“黃金條”痛打了張非一通,然后是張非的父親痛哭了一場。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張非的父親流淚了,深深的自責沒有當好這個父親。
張父給為父母者提了個醒:一是多加強與孩子的交流。缺乏與父母交流的孩子,容易自閉起來,也很少主動去與別人交流,容易在不正確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二是培養孩子感恩的心;三是讓孩子有責任感;四是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不要事事躬親,什么家務也不讓孩子去做;五是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上“他制力”和“自制力”應該同樣去重視。“他制力”應該是道德、法律等,“自制力”應該是自己懂得克制自己,凡事皆有一個度,在這個合理的度之中,你是自由的,超過了這個度,你應該管得住自己。
(摘自心連碧水水連天的BLOGhttp://blog.sina.com.cn/zhangbing3613)
張非,小心“梁山好漢”
媒體們又有事可做了,就像梁山泊好漢又打聽到了運送貴重物資的馬車要從山下經過的消息一樣。“考霸”、“高考釘子戶”這類名堂不難想出來,媒體們用起來早就和打開攝像機的鏡蓋一樣熟練了。娛樂時代嘛,玩這種扣帽子游戲,也無可厚非。
但張非似乎中了計,被劫上了梁山——在新浪開了博客,想澄清一下事實。他寫了篇博文說,“我的母親曾經因為我退學而哭求、下跪,我傷害了她,我對不起她。但是媒體報道卻是對哭求、下跪的我的母親的褻瀆與再次傷害。我和我的家人都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除了擔心我的錄取會受到影響,還要應對記者的圍堵,東奔西跑,身心俱疲。在這個過程中,有別有用心的發帖者,有一心要挖個大新聞的某些記者,還有只做報道不做采訪的某些媒體”。小兄弟,既然你都知道大多數的媒體只會干這些勾當,那你怎么還要上新浪露臉呢?
這個時代盛產八婆媒體,八婆媒體盛產八卦事件,張非小兄弟,但愿你沒真的中計——當然啦,如果你愿意為娛樂事業獻身,那我就閉嘴吧。
(文/海邊坐坐摘自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52id=1748118)
看了張非,想起一個人
看了張非的有關報道和他的博客,才發現自己以前的觀點有誤。以前認為他只是一個書呆子而已,從博客中可以看出他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個孤獨的靈魂,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只關心他的學習和成績,卻忽視了他的精神世界。他需要交朋友,需要交流,需要自己的空間。
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小伙伴叫王洪建,他從小很聰明好學,老師家長都夸他,他也很努力,學習一直很棒。但他不愿和人交往,怕和陌生人說話。在初中時和他分開了,一直也沒有和他再密切來往。直到有一天媽媽從老家來告訴我他自殺了,我才震驚,震驚自己不經意間失去了一位曾經最親密的朋友。他為什么會自殺一直是我心頭的一個謎,直到今天才猛然醒悟,原來他因為懼怕和人交流而孤獨,從而把自己封閉起來,直到最后都沒有走出那個圈子。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別人來關心,我們也需要去關心別人。讓我們多一點理解和溫暖,世界將會更美好。
(摘自南山一劍的BLOGhttp://blog.sina.com.cn/wpy764892837)
背景資料:2003年,張非在四川岳池一中考上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學習時,因迷戀上網誤了學業,被北京大學勸退。此后,張非到南充十一中復讀,2005年高考,張非以703分的成績并列南充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但張非卻再次深陷網絡,被清華大學退學。今年,在南充十中復習的張非再戰高考,并再次被清華大學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