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革命,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革命,它從人們的意識里誕生,進而蔓延到每一個領域。
傳統意義中的GPS顯得非常高深莫測因為動用到了衛星,一下就讓它穿上了非常神秘的外衣。而近一兩年,GPS這三個字母出現在越來越多的位置,無論是電子商城還是汽配城。行走在大街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GPS廣告,其中以姚明為形象代言人的那一則早已經深入人心。然而GPS的應用遠遠不止于現在的這些功能,也遠遠不止于現在的這些應用當我們能夠在車載領域的GPS實現溫飽級的應用以后,自然會有些想要提前“奔小康”的人。他們這些人,也正是GPS未來的探索者。
相對來說,國內的GPS應用只是剛剛開始,而國外一些先進的GPS生產廠商則將GPS從最基本的車載應用拓展到了很多領域。可以這樣想象一下,車載應用畢竟只是少數人的事情,而如果把這個范圍擴大到大眾,那么前景是不可小視的。這也是我們在本次專題里所要盡力闡述的觀點——“GPS無處不在,人人都要使用GPS”。這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GPS已經侵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
不可否認,就目前來看,車載應用仍然是GPS使用的最主要領域。但仔細想一想,不難發現,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使用地圖,了解自己所處位置,以及結合定位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等等,都是非常普遍的。從國外的先進理念來看,目前除車載以外的兩大應用方面則是在嬰兒和寵物方面。我們可以把二者歸納在一起來看。其實這并沒有什么不妥,就一歲的嬰兒與一歲的寵物進行相比,智力水平是相當的,而且可能有的品種的狗狗還要勝出一疇。所以給嬰兒或寵物配備專用的GPS設備是很有必要的,在不能正常溝通的前提下,能夠主動地了解目標物所在的位置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GPS的另外一個主要應用途徑是找地方,因為每一個經緯度都是這個世界上惟一且固定的,在陌生或者不好說明方向的地方,通過經緯度來尋找目標,是最方便、快捷和準確的方法。北京是一座正南正北的城市,大家通常都會以東南西北來說明方向,比如“從這向東走,到一個路口向北300米路東”。在北京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多數都可以理解這樣的指路方式,即使是游客也比較容易尋找目標。但要是在上海、天津廣州這樣至少有一條大河流經的城市,幾乎所有的路都不是正南正北的,在解答問題的時候,通常會用兩條道路的交叉口來作為目的地的定位標志,但對于非本地人找一個陌生的地方卻不太容易。這時如果通過GPS的電子地圖功能實現目的地定位是很容易找到目標的。不僅找地方如此,找人也是這樣,兩個人都報出自己所處的經緯度,結合打電話溝通很容易在人流如織的街道上找到對方,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兩個人都要有GPS,在測量經緯度的時候,越精確越好。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一定在戶外。
GPS的電子地圖功能是使用率極高的一項應用。當我們身處異鄉的時候,手持GPS,通過電子地圖查詢,總比手捧著一大張紙質地圖要有面子得多。說起電子地圖我們不得不提起Google Earth,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對它的應用和特色之處進行了介紹,可以看出,這里面大有學問,而且很有值得開發的潛力。最直接的就是,將Google Earth這樣的直觀地圖引入到GPS里面。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2D繪制的示意性地圖,而不是城市某個街道或樓宇的真實寫照,但Google Earth則不一樣,它所顯示的是近期某個時間的衛星地圖。如果能夠再標注上某某街道,某某商場、某某餐館等信息,運行到GPS導航設備中,這就是一個相當出色的解決方案。當然一定要對每個興趣點加上不同的顏色,以方便進行區分。如果以后的地圖信息更加詳細的話,我們甚至可以實現真正的3D地圖顯示,比如從某個俯拍的角度去看道路,就好像有一架飛機在為自己開路一樣。這樣的顯示效果需要大量數據運算,所以強大的處理器對于未來的GPS設備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一些廠商開始在UMPC中增加GPS功能為的就是求得一個性能強大的運算平臺,為以后的30地圖導航做準備。硬件方面的問題并不難解決,而最浩大的工程在于地圖信息的采集與創建,這是一切的根本,只有做完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才談得上其他事情。
GPS無處不在是一種想法也是一種期望,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自己的汽車、手機、數碼相機、手表、錢包等里面都集成了GPS芯片很多事情都會發生改變。我們可以清楚地知曉這些物品的位置在丟失后可以方便地找回。要是在人體內也植入GPS芯片以后,那么就可以對人的行動進行監視了,這聽上去好像有點可怕,更像是科幻電影里的場景還是說一些近期會實現,而且有著和諧意義的事情吧,在數碼相機里集成GPS芯片,拍照后將拍攝地的經緯度寫進數碼照片的Exit信息,這樣無論到什么時候,我們都可以查到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了,按照片相應的經緯度上傳到GoogleEarth地圖,全世界網友都有可能看到你的大作了。
在本刊的卷首語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一位戶外運動愛好者在北京靈山不幸遇難。據稱雖然當時帶有GPS,但受氣候、溫度等其他因素,導致產品損壞而不能正常使用。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當時帶的是一款專業GPS設備,也許結果會有很大區別。由此可以看出,很多人對于GPS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在不同應用環境需要使用不同種類的GPS。這就和鞋子一樣,皮鞋、休閑鞋、跑步鞋、登山鞋的功能不同,穿著的場合自然也就不一樣。像GPS這樣的產品,多數人對它的了解還處于萌芽階段,可以這樣講,GPS的普及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有一點可以堅信,GPS將會在近幾年內借車市的快速發展而積極成長,進而在各個應用領域廣泛開花,一旦GPS芯片成為每一件電子設備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世界將會發生極大的改變,這不僅是一種使用模式的改變,進而會影響到社會觀念,人文科學的變遷。
GPS不是法寶,而且是一件實實在在的工具,我們可以用它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不妨在這里預言一下,在不久的將來,GPS將變得無處不在,而每個人也都需要GPS。
寫在最后
此次的GPS專題,是本刊第一次為大家呈現出如此大規模的GPS評測及應用文章,這也是消費數碼類媒體的第一次。就像我們將GPS的普及比喻成一場革命一樣,本次專題策劃也代表著一個信號——GPS相關產品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像消費類數碼產品一樣,與我們沒有距離。
在本次50多頁的專題策劃中,本社全體成員一起努力,從先期的策劃、統籌、到后期的評測、執行與編寫,付出了辛苦的勞動。特別是本刊兩位特派記者邢瑜和范承飛,經歷了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的實際評測,取得了第一手的珍貴資料與數據,為本次GPS專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專題的評測、采訪與撰寫過程中,我們感到GPS對于多數人來講,還是比較陌生的。但聽到GPS具有如何如何的“神奇”功能以后,都表示“愿意嘗試一下”、“原來還可以這樣來使用啊!”等等贊嘆之語。從中可以深深地感到,人們對于GPS是充滿了好奇與期待的,畢竟它可以為生活帶來便利與創新,成為改變生活的一個元素。最后,我們也衷心希望此次GPS專題能夠給您帶來一些啟發,讓您對GPS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并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