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岳
1.即使對方不是大人物,也要用請教的態度和口吻與之對話,因為良師益友往往來自不起眼的生活中。
2. 在飯局上主動做點菜者,不宜請主人或主賓點菜,因為那不是尊貴者通常做的事情;但請注意詢問他們的喜好,而不是只管點自己愛吃的東西。
3. 經常找到朋友、伙伴與同事(甚至小孩子)值得肯定的方面。即使老板也需要被你肯定,但應盡量在私下場合說;一般朋友與同事則應公開贊揚。
4. 別人對自己的相貌、行為、人品表示贊揚時,不要表現出理所當然的樣子或假意否認,而應感謝朋友的肯定與支持。
5. 學會使用便條,包括借條、領用條、請假條、申請信。主動使用便條會讓人覺得你很規范,而且如果你請別人也這樣做,就可以更好地跟他們有憑有據地打交道。
6. 即使不是服務人員,在朋友或同事有客人來訪時也應主動倒水。這樣會讓朋友、同事很有面子,也會讓客人覺得主人很有威望。他們會因此特別感謝你的姿態。
7. 如果你是新手或者地位比較低的人,要勇于問問題,主動詢問別人的需要。
8. 別人不在座位時熱情地幫忙接聽與記錄電話、接收信件等,記得提醒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一些你知道的重要日程。
9. 在征詢意見之后才進入別人的房間,或者看其室內物品;經別人同意才用其電腦,但千萬不要翻動別人的筆記本。
10. 出席活動需要獲邀請,如不能出席應提前通知,若遲到要在適當的時間告知主人,到了以后要解釋。帶未經邀請的朋友出席,要事先得到主人允許。
11. 不宜向別人索要禮物,收到禮品無論喜歡與否都要表示感謝。不宜把一處得來的禮物轉送另一處,尤其是保留原來送禮者的符號與痕跡,就顯得很沒禮貌。
12. 在有多個出席者的場合,主動介紹自己的朋友給其他人,或者主動在你認識的朋友之間穿針引線。
13. 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場合,要體貼地招呼那些內向、不為人注意或社會地位較低的朋友。在社交中幫助弱勢者會得到別人特別的感激。在其他場合,對于社會地位較低者的處境,尤其是自己不能適應的生活條件與生活習慣時,盡量不要表現出不適感與負面情緒。
14. 有好東西吃的時候不要吃獨食,主動告訴朋友或同事你了解的好資訊,有好事情的時候要能想到別人。
15. 別人犯錯時,不要用情緒化的方式來批評,就事論事,避免評價對方的人格、個性與家教。批評時能提出解決方案,會更有建設性。也不要一味批評,別忘了肯定對方的長處。如果批評時能比較幽默,負面效果會減少些。被批評或者尷尬的時候能幽默自嘲,也會更有助于溝通。
16. 如果對問題爭執不下,就不要再繼續。多收集一些材料,想得更明白點再說。
17. 在沒有充分把握的時候,用“爭取”與“盡量”這樣的口吻回答別人的邀約,承諾了就要盡最大努力去履行。
18. 要盡量不談回報地先為別人做點什么,這樣就在心理上贏得了比別人優越的債權感。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別人對他負有的社會債務感的總和。
(摘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