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小麥

他,只有8個月大時,雙眼因疾失明。
小時候,奶奶常牽著他的小手,去田野、郊外,感知、熟悉生活中的一切。還送他一把玩具沖鋒槍,鼓勵他說:“寶貝,沖啊。你是一名勇敢、堅強的小戰士。”
10歲那年,他最親、最愛的奶奶去世了。母親怕他傷心、孤單,買了架電子琴給他解悶。誰知有一天,他竟無師自通,憑借聽到的音律,準確無誤地在小小的琴鍵上,彈奏出《霍元甲》、《拉茲之歌》等等當時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有人說“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必給你打開另一扇窗”,他對音樂流露出來的特別天賦和愛好,讓母親驚訝不已。母親把他送進正規的少年樂器班學習鋼琴。他聰穎而刻苦。很快,他的鋼琴演奏就可以和樂隊配合,參加一些演出和比賽了。這對一個盲童來說,簡直是奇跡。可他并未就此滿足,又做出了另一個抉擇——學習唱歌。
歲月如梭,光陰荏苒,小小少年轉眼長成青年。他不想成為母親一輩子的負擔。信心滿滿地背起簡單的行囊和一架電子琴,揣著一沓參加各類文娛匯演、比賽的獲獎證書,只身來到北京,成為“北漂”大軍中的一員。他租住在擁擠、潮濕的地下室,吃最便宜的方便面。每天戴著墨鏡,逡巡于街頭巷尾,摸索著出入一家家酒吧毛遂自薦,可卻屢屢遭拒。一次次碰壁,使一向自信、樂觀的他,第一次因身體的殘疾,陷入深深的絕望與苦悶之中。

他悵然若失、迷茫無助地徘徊在街頭。雖然人流如潮,熙攘熱鬧,他卻倍感凄涼和冷漠。他想起溫暖、安逸的家;想起親愛的奶奶;想起那把玩具沖鋒槍,想起自己是個“戰士”,可哪里才是他的“戰場”呢?他仿佛耳畔響起奶奶、母親親切、樂觀、期盼的話語,心頭掠過幾絲溫暖、幾多失落、些許苦澀……站在黃昏的光陰里,他有一種傾訴的沖動和渴望。可茫茫人海,陌生的城市,誰可與共,誰可予說?他百感交集地回到地下室,把糾結在心間的種種情感,用盲文打字機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寫完后,信手撫琴和著文字低吟淺唱,仿佛在向遠方的親人訴說思念、迷惘、失落。彈著、唱著,他忽然噤了聲,自言自語地問自己:在這個文化氛圍濃郁、豐沛的大都市,歌手、藝人多如牛毛,誰愿意聘請一個盲人表演呢?我非得和那些健康的藝人,擠在一條獨木橋上嗎?為啥我不嘗試著做些幕后創作工作——寫歌、譜曲、自編自唱呢?這突發的念頭,如平地冒出的一股清泉,讓他興奮不已。
他當即把剛剛寫下的“心情日記”,仔細地修改、斟酌后,連夜譜上曲子,取名《有一個人在家里等你》,自彈自唱后,錄音,貼放到網絡上。不料,三天后,他這首歌一下子火了。點擊率過萬。許多網友留言說:整首歌曲沒有華麗的修飾,沒有其他樂器的伴奏。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深沉的,默默的思念和愛。就這樣,他發自內心的樸素而真摯的感情,打動了許多“同病相憐”的游子的心。他的名字、他的故事,很快被流傳開來。他就是盲人歌手——楊光。
楊光自創、自唱的歌曲,先后被多家音樂臺轉播、推廣。聽過之后,雖然沒有過多的感動,但卻有一種強烈的震撼。他從容、鎮定、樂天而頑強!心靈深處的豐盈彌補了他感官的缺陷。他異常旺盛的精力和斗志,正如他的名字一樣“陽光”。如今,楊光在黑暗的世界里,在他藝術創作的道路上,踏實、艱難地前行著,并贏得越來越多的認可、鮮花和掌聲。
魯迅先生說,世上本無所謂路,路是人走出來的。楊光的經歷告訴我們:人,要求生存,最可靠的辦法,是憑鞋底走出自己的路來。這路,通向成功、通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