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已經定下“馬蕭配”對陣“謝蘇配”的格局。兩種搭配各有各自的優勢和軟肋,這將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
還記得2003年的8月,民進黨內也上演過一出“副手風波”。蘇貞昌與呂秀蓮相互較勁,陳水扁則三緘其口,態度曖昧。就這樣,媒體的競猜游戲一直持續了大半年。
4年后,副手人選成為困擾藍綠陣營的共同問題。馬英九花了7個月,先是解決與王金平的是非牽絆,而后又眾里尋“他”千百度,最終定下了半退隱的蕭萬長。另一邊,謝長廷面對的壓力更甚,他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陳水扁把持的民進黨中央,最后一刻才做出妥協。
8月18日,蘇貞昌從美國返臺,謝長廷冒著風雨前去接機,“謝蘇配”正式成局。
“世事多變化,人生劇本沒有翻到這個章節,沒想到內容竟會是這樣。”蘇貞昌似乎顯得感慨萬千。

民進黨遣出最強組合
雖然謝長廷本人從未證實,但臺灣輿論一直認為,葉菊蘭才是謝長廷真正屬意的“副手”人選。
從“立法委員”到高雄代市長、“交通部長”、副“行政院長”,葉菊蘭數度出任要職,但在民進黨內始終缺乏組織羽翼。不少分析人士認為,葉菊蘭的作用就在于“無用之用”。強勢的謝長廷,本來就不需要強勢“副手”。
早在民進黨初選之前,媒體就從謝長廷的競選標志中解讀出兩人已有搭檔的默契。但是陳水扁全力促成“謝蘇配”,加上民進黨的地方負責人發動連署,給予謝陣營很大的壓力。
臺灣過去的選舉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副手”會自己宣布想當副手的心思。葉菊蘭卻主動表態說,她將會全力以赴。而在葉菊蘭表現出強烈的企圖心后,蘇貞昌則宣布退出戰局。
此后,葉菊蘭輾轉日本、美國,返回臺灣后又馬不停蹄地奔走鄉間,試圖通過綿密的造勢活動為自己的民調加溫。可是一個月下來,葉菊蘭的民調不只沒有上升,反而下降,和蘇貞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8月10日,謝長廷做出了決定:“很多凡都建議我找葉菊蘭搭配,有凡說是兩性平權,也有人說是閩客互補,我也知道葉菊蘭很優秀,但是最終目標是要能勝選,如果不能勝選,一切都是空談。最近在花蓮和新竹縣做民調,謝葉配都沒有加分效果。”
“謝蘇配”確定后,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是謝長廷“最睿智”的抉擇。
蘇貞昌出身南部屏東縣,做過一任屏東縣長。1997年,他當選臺灣第一大縣臺北縣長。在縣長任內,蘇貞昌不僅勤跑基層,更充分利用行政資源解決各種地方問題。2001年的縣長選舉中,民進黨在臺灣北部幾乎全軍覆滅,只有蘇貞昌以過半數的高票連任。從此,他成為民進黨在北臺灣最重要的堡壘。
臺灣《聯合晚報》評論說,“謝蘇配”的實質是結盟,不是正副搭配,蘇不是自己硬湊上來的,而是謝求來配的。
“分進合擊、截長補短”選戰策略,更加強調了這種特殊關系。謝蘇二人未來各自有辦公室,行程也分別由各自幕僚規劃。
“謝蘇配”的軟肋
“謝蘇配”的第一個問題出在名字上。
“蘇”諧音像“輸”,還沒選就說“輸”似乎不太吉利,于是民進黨把“謝蘇配”改成了“長昌配”。8月15日,民進黨中常會通過“全黨挺長昌”提案。黨內決議為“謝蘇配”正名為“長昌配”,取其長久昌盛之意。
撇開這個插曲,謝蘇能否真心合作才是輿論熱烈討論的焦點。
民進黨初選時,蘇貞昌公開罵過謝長廷“奸巧”,質疑謝的清廉。而謝長廷陣營則通過“立法委員”,對蘇的施政冷嘲熱諷。臺灣媒體曾把有關內容列成表格,提醒讀者注意兩人之間互信基礎的薄弱。
“謝蘇之間還有許多矛盾要解決,搭檔會遭到外界恥笑,國民黨連動手都不用。”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說。他還透露,民進黨內部傳出過“謝蘇密約”的交換條件,即謝主動承諾,無論這次他有沒有當選,2012年都要讓給蘇貞昌參選。
對于輿論的各種嘲諷,謝蘇二人似乎早有準備。從印尼返臺后,謝長廷感謝蘇貞昌能夠不計個人毀譽,挑起重擔。“雖然因為民進黨內競爭,難免有些傷害,但我堅信沒有不可合作的人,也正因為有過摩擦和不愉快,更顯得合作的重要。”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石齊平對本刊指出,謝長廷能夠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與曾經斗得“刀刀見骨”的蘇貞昌聯合起來,能力可見一斑。“謝蘇可能因為過去的恩怨影響合作,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和推測。實際上,我認為即便出現,也是小問題。一切都可以等到選后再計較。”
在謝蘇兩人的關系里,還有一個陳水扁因素。
“謝長廷與陳水扁的貪污問題很嚴重,他們都必須有人在朝庇護。現在陳水扁面臨下臺,對謝長廷不放心,所以需要蘇貞昌監督制衡。另一方面,如果謝長廷當選后才因貪污垮掉的話,就是蘇貞昌繼任。如果蘇希望謝垮,也未嘗不會形成內斗,不過這是當選以后的事,謝現在不會擔心這個。倒是扁必須擔心,因為謝垮扁會跟著垮,所以扁又必須牽制蘇。”臺灣大學教授石之瑜對本刊說。
來自謝長廷競選總部的消息說,謝長廷擬提出的競選政策白皮書,將仿造里根競選時的一句話:“你幸福嗎?”以民眾的自我幸福檢驗作為考量標準,而非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率。
“選舉綱領才是謝蘇面臨的最大考驗。選民真正關心的第一點是,領導人能不能給他們一個可以預見的光明未來。誰能夠指出這條路,誰就占上風,特別是在兩岸問題上;第二,候選人必須證明自己的執政能力;第三,候選人還要證明,自己能帶來一個清廉的政府。謝蘇在第一條上或許還有發揮空間,后兩點對他們而言就很困難了。因為他們過去的表現,選民不可能寄予過高的期待。”石齊平說。
馬蕭試占先機
“馬蕭配”因為成軍在先,造勢活動已經全面展開。為了配合“經濟第一,民生至上”的選戰主軸,以及“本土化”的策略,馬英九陣營制定了“長駐計劃”。所謂長駐,就是到一個地方,寄住旅合或是借用一間民宅,讓馬英九在那里待個三五天。按照國民黨的說法是:“希望與民眾做鄰居。”
“長駐”的第一站是臺中,然后是南部幾個縣。如馬英九所言,“哪里有綠地,就往哪里去。”
“長駐活動有利有弊,正負相抵。一方面,馬英九可以跟更多的老百姓接觸,爭取好感;但另一方面,領導人應該有更重要的責任和承擔。”石齊平說。
迄今為止,“馬蕭配”除了“拼經濟、救臺灣”的主張之外,還未端出拯救臺灣經濟的良藥秘方。加上“只見馬不見蕭”的行程安排,使得蕭萬長的加分效應有遞減的趨勢。
“馬英九相信,藍營既有的票不夠獲勝,必須從綠營搶票,所以不斷向民進黨的立場傾斜。他如果愈向綠營靠攏,深藍選民就愈疏離,那么剩下會投票的選民的立場就會整體向民進黨移動,馬英九就必須再進一步靠攏。這是2004年連宋的策略,不過當時深藍選民疏離的不多,比馬英九今天碰到的情況要好。”石之瑜說。
藍綠兩軍列陣完畢,戰斗一觸即發的時候,國民黨內又傳出內斗的新聞。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國民黨中央“雙吳”(即吳伯雄和吳敦義)欲聯手阻擋“立法院長”王金平的連任之路。
蕭萬長意有所指地感慨:選戰日益激烈,希望黨內同志要放下“小我”,以“大我”為重,一切以勝選為最高考慮,“這樣這場仗才有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