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這種模式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通過增量改革來逐漸推進中國的民主治理,擴大公民的政治權益。”
中共十七大召開前夕,政治體制改革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早在20多年前,鄧小平同志就曾經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十六大以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及其領導集體積極推進以民主政治為目標的政治體制改革。為了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實踐的經驗,力未來中國民主政治探索有效的推進路徑,近日,《北京日報》以長篇篇幅刊載了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的《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圖》。
俞可平總結說,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發展,中國正在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政治模式——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一政治模式的理想目標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
這種政治模式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通過增量改革來逐漸推進中國的民主治理,擴大公民的政治權益,因此,可稱之為“增量民主”。

俞可平認為,按照增量民主的理論,旨在推進民主治理的重大改革,必須擁有現實的政治力量,取得大多數人民群眾和政治精英的支持,擁有最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改革應當最大限度地符合現存的政治法律框架,不能違背現有的憲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增量民主的實質,是在不損害人民群眾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新的政治利益。
下一步的政治改革將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使更多的人,特別是基層的普通工人和農民及困難群眾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帶來的好處。
他特別指出,所有政治改革都必須有利于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但增量民主所要達到的不再是一種傳統的以“堵”為主的“靜態穩定”,而是現代的以“疏”為主的“動態穩定”。政治改革將持續推動公民的政治參與,形成一種有序的民主。
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是人民的政治參與,人民的參與過程是實現民主的根本途徑。因此,積極鼓勵公民的政治參與,將是貫穿中國所有政治改革的一條主線。
在此基礎上,俞可平描繪7未來中國民主政治向前推進的三條路線圖:以黨內民主帶動杜會民主、逐漸由基層民主向高層民主推進、由更少的競爭向更多的競爭推進。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點在執政黨自身。從這一點上看,俞可平路線圈的核心是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確立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目標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并首次提出推進“黨務公開”。此后,一系列擴大黨內民主、保障黨員權利的制度,如黨內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等逐步落實,黨代會的作用得到更大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直接選舉”的范圍也逐步擴大。
這些在原來“路徑依賴”下產生的新的民主“增量”,不只是對“存量”的簡單數量增長,其不斷累積的結果。無論是否有可能達成俞可干預言的突破,但至少是一種值得期待的、積極穩妥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