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
今年新學期之初,溫家寶總理在北師大會見首批免費師范生時,提出了“窮人教育學”的概念。他說,“學校的大門是向人人開的。讓所有貧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學,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這就是窮人教育學?!?/p>
去年“兩會”時,溫家寶出人意料地提出平民教育,在教育界掀起不小的波瀾。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意見認為,我們已經基本普及了義務教育,早已不是當年晏陽初開展貧民教育、難民教育的情況,重提這一過時的概念,似乎并無什么必要性和針對性。以我的認識,雖然中國教育已經超越了當年那樣的貧窮落后,但平民教育的理念、精神和價值——面向大多數人、面向農民和弱勢群體的教育公平價值,以及樸實無華的“平民化”教育的價值——并沒有過時,而且是我們的教育現實中十分匱乏的?!案F人教育學”重申的依然是“平民教育”的主題,但“窮人”比“平民”更為觸目,更加尖銳。我相信很多人內心仍會有這樣的疑問?用窮人的概念針砭當下教育,是否具有真實性和現實性?
有一些事情,不看不知道。今年夏天,我和研究生到甘肅省隴南市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調研。該縣已于前幾年“普(及)初(中)”,明年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全國最后5%人口覆蓋地區的“普九攻堅”縣。農村教育的硬件和經費問題已經大面積解決,教育的貧困從外表上看已不那么觸目驚心,令人震驚的是他們的學業水平和教育質量。雖然當地小學和初中的入學率已經很高,但他們的學業合格率卻極低、小學語文、數學的兩課合格率僅達10%左右,初中6門課程的合格率則不足2%!
后來了解,這并非孤立的個案。在老少邊貧地區,高入學率和低合格率的情況并不鮮見。關于農村義務教育,多年來我們追求、表征的只是入學率、鞏固率,極其低下的教育質量這一事實似乎被遮蔽了。關注窮人的教育,農民的孩子有學上固然是第一位的,但如果他們接受的幾乎基本是不合格的教育,這真的是窮人所需要的教育嗎?
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事實。目前,教育問題正在從外部轉移為以內部問題為主,在內部,則從硬件轉移為以“軟件”為主,而教師別是其中最為核心的關鍵問題。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農村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低下。近年來,我們倡導的大多是依靠城市學生和城鎮教師短期支教的項目,去年上馬的農村義務教育特殊崗位教師計劃也具有這一性質。比較而言,我們比較忽視因地制宜地培養在貧困地區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的長效機制。
前些年高等教育擴張,高校合并、升格熱的一個嚴重后果,是教育重心不斷提高,極大地削弱了師范教育培養農村教師的功能,尤其是片面追求高學歷,很多地方取消了為農村培養小學教師的中等師范教育,致使鄉村小學教師的來源出現危機。新近實行的免費師范生計劃,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治本之策,但僅在6所重點大學實行,仍有重心過高之嫌,而省級師范院校能否仿效實行,受制于地方財力,在最需要實行這一措施的西部地區,僅靠地方財政是難以實行的。
西部農村教育另一個流血的傷口是代課教師。由于教育經費不足,他們作為編外教師,以極低的待遇在最偏遠、貧困的鄉村教學點長期執教,全國仍有四五十萬人之數。在廣西,他們占教師隊五的24%,在甘肅隴南,他們的工資待遇僅為每月80~200元,為公辦教師的1/10~1/5。他們是農村社會中最窮的一群,也是面向“窮人的教育”難以替代的主力。然而,對于農村代課教師,我們缺乏正視歷史和實事求是的態度,缺乏必要的幫助和救助。主管部門企圖用冷酷的“清退”辦法勾銷幾十萬代課教師十幾年的心血和奉獻,無論在法律上還是在道德上,都是說不過去的。關鍵是溫總理所說的不僅要用財力,還要用“心力”“無論是做教師,還是做人,都應該有一顆同情心、一顆愛心。同情和愛心是道德的基礎?!?/p>
可見,關注窮人的教育,這就窮人所需要的教育,培養愿意和能夠為窮人服務的鄉村教師這樣的主題和任務,是十分現實和真實的,是長期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所不容易感受的,也是提出“窮人教育學”的難能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