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祺

盡管科學家對神經干細胞移植將來應用于臨床充滿樂觀的信心,但他們不得不面對的是,距離成熟的臨床應用,還很遙遠?
它的確神奇
與國外病人相比,小董接受“神經干細胞移植”花費的2萬多元錢,不算太多,但這筆錢對于小董和他的家庭,已經是巨大的開銷?現在,病情沒有好轉,小董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上當受騙,還是“藥不對癥”,他努力地在網絡上搜索信息,最后發現,沒有人能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
“神經干細胞移植”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治療技術?記者以咨詢者的身份來到“浙江某醫院細胞治療康復中心”,一位姓馬的醫生介紹說:“隨著科學的發展,干細胞可以修復大腦中受到損害的細胞,我們移植的是神經干細胞,修復受損的腦組織,幫助功能的恢復?”
讓非生物或者非醫學專業的人理解“神經干細胞”已經足夠困難,更別說再加上“移植”“修復”一類的專業術語,事實上,即便是專業學者,對“神經干細胞”的了解也不多,它的發現,僅僅只有10多年的歷史?
1989年以前,沒有人相信有“神經干細胞”這個東西的存在?在此之前,造血干細胞早就被發現,1950年代,科學家已經發現通過移植骨髓,病人獲得造血干細胞后可以治療造血功能障礙等疾病,過去,白血病?地中海貧血等被認為是不治之癥,通過骨髓干細胞移植,這些疾病的患者得到生的希望?
而大腦中的“神經干細胞”一直沒有被掀開面紗,所有人都認為神經元是不可再生的,如果神經細胞受到損傷后死亡,就不會像血液細胞一樣得到新生力量的補充,只有“神經膠質細胞”來補充空缺?“神經膠質細胞”是不能替代原來神經細胞的功能的,所以一旦神經細胞受到損傷,就像腦癱病人的大腦中出現的情況那樣,損傷的神經細胞是不能自我修復的?受損的神經細胞就像一根竹竿,一旦斷裂,就無法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就算我們用膠水把竹竿接起來,它也無法重生?
這種看法在1989年被打破,一位科學家提出“神經干細胞”的設想,后來經過各國科學家的實驗,到1990年代初期,科學家們認定神經干細胞的確存在于成年動物腦和脊髓內的大量區域?
這個發現讓人振奮,它意味著,就算是神經細胞受損,人體也能自己把它修復成原來的樣子,過去我們看到神經系統疾病無法恢復,可能是因為這些天生的修復材料不夠多?完成這個修復工作的,就是“神經干細胞”,它像“母親”,能夠按照需要“生育”出神經細胞,并且在受損部位讓神經細胞死而復生?只要我們對“神經干細胞”足夠了解,就能夠在人工的干預下,“制造”足夠多的“神經干細胞”,然后根據需要,把它送到該去的地方,這樣,很多神經系統的頑癥,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開始投入到這個充滿誘惑的研究領域,在中國,2001年立項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973計劃里,也把神經干細胞研究作為課題,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兩位科學家主持開展科研?
實驗室中,研究者已經發現神經干細胞的巨大“潛能”?從胚胎或者成體細胞中能夠分化出神經干細胞,如果在實驗室中創造出特殊的環境,那么這些分化出來的神經干細胞能夠誘導發育成為神經細胞,接著,有科學家繼續實驗,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如果把那些通過特殊方式分化出來的神經干細胞移植進動物的身體,它們能夠“長”出神經細胞,“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
這就是“神經干細胞移植”的理論基礎,也就是說,把神經干細胞“種”進大腦,讓它去需要的地方“修修補補”,是有可能的,這也是主張“神經干細胞移植”可以用于臨床的的理由?不過,上面出現的情況,還是在實驗室中發生的“故事”,由于關鍵技術存在的不確定性,沒有嚴謹的科學家敢把這個看上去“成熟”的過程用在人的身體上,即便存在個別的人體臨床試驗,也沒有科學家聲稱已經得到了可靠的結果?
諾貝爾獎提前到來?
“明天的治療,今日享用”——在青島某醫院干細胞治療康復中心的宣傳資料上,有這樣一個響亮的口號,但嚴謹的科學家表示,幻想“明天的治療今日享用”實在是太早了,神經干細胞移植關鍵的難題還沒有解決,只要這些關鍵難題沒有解決,臨床治療的安全和效果就無從談起?
最重要的難題有兩個:神經干細胞能否分化為一定純度的神經細胞?神經干細胞“移植”進大腦后,能不能在正確的位置“長”出神經細胞來,而且這些“長”出來的神經細胞能不能長期“存活”?
又是艱澀的專業概念?
讓我們來想象一下?人的胚胎就像一顆種子,將來是會變成一個人的,這顆種子里包含了無數更小的種子,有的種子將來長成皮膚,有的長成肝臟,有的長成血液,還有的長成神經細胞?神經干細胞,就是將來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母親”?最早科學家對神經干細胞的研究,是從胚胎里尋找它的,這比較好理解,因為只要把種子放在合適的環境中,可以看到,有一些細胞將來就是變成了神經細胞?
從胚胎中得到神經干細胞看起來更加可靠,一般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從流產胎兒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分離出來,一個是從人的胚胎干細胞中誘導分化出來?不過,由于宗教和倫理的限制,這樣獲得神經干細胞的途徑在很多國家被禁止?
幸好,通往羅馬的路不止一條,科學家們發現神經干細胞不僅存在于胚胎,而且還存在于骨髓?臍血里,如果從這些途徑獲得神經干細胞,就不存在宗教的禁忌?于是,很多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非胚胎的神經干細胞來源上?
但問題是,臍血中神經干細胞的含量很小,如果我們要利用它,就必須分離?純化和擴增,就像要從礦石中篩取鉆石一樣?但到目前為止,科學界還沒有成熟的分離?提純和擴增的技術平臺,沒有公認的標準來規范這個過程?也就是說,沒有人知道哪種分離方式最好,純化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用于移植,擴增后的干細胞要達到哪些指標才是“合格”的?
至于第二個難題,就更加復雜?動物的大腦是一個精密到無法想象的“黑匣子”,至今人們對大腦的了解不多,神經系統是傳遞信號的“道路”,一個挨著一個的神經細胞巧妙而精確地傳遞電信號,才讓我們在看到臺階時知道要抬腿?就算我們解決了第一個難題,把“安全”的神經干細胞移植進大腦,這些干細胞能不能到達需要修補的地方?到達以后能不能像其他神經細胞一樣傳遞信息?這些,都沒有確定的答案?
除了上面兩個難題,還有很多臨床使用的細節無章可循,比如移植的方法?途徑?佐劑?適應癥等等?而且,神經干細胞治療的效果評定,也是正在研究中的課題?“如果有人解決了這些難題,一定能得諾貝爾獎?”周長福說?很多科學家都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盡管科學家對神經干細胞移植將來應用于臨床充滿樂觀的信心,但他們不得不面對的是,距離成熟的臨床應用,還很遙遠?
神經干細胞“亢奮癥”
在專業研究人員眼里,神經干細胞移植離臨床治療還有很長的距離,但那些支持臨床應用的人,卻只拿“效果”說話?“我們用了這么幾年以后,應該說沒有出現毒副作用?”“我們治療的腦癱病人90%以上都有效果?”在一家開展神經干細胞移植的醫院里,醫生這樣說?浙江某醫院干細胞治療康復中心的史主任說,他們只想做“實在的工作”,不追求商業目的,所以一直沒有過多宣傳,但他還是忍不住告訴記者:“我們很多治療病例,可以說是世界首例的?”
“一項新技術在沒有被證明確實有療效之前,就不能在臨床上應用,最多只能用來做臨床試驗,那樣的話不僅要病人知情同意,還不能收取費用,并必須遵循有關臨床試驗的法規?”方舟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明了他的觀點?與他的態度類似,暨南大學附屬醫院一位康復科醫師,也非常不贊同把“神經干細胞移植”應用于臨床?
對于“神經干細胞移植”應用于臨床的質疑之聲,從來沒有停歇過,但這項備受爭議的治療技術,還是蓬勃地發展了起來?
2005年,國內幾家醫院開始開展神經干細胞治療,曾經在醫學界掀起熱烈的討論,北京宣武醫院是國內神經科實力非常強的醫院,醫院的幾位醫生對“神經干細胞移植”應用于臨床發表了看法,并發表在《健康報》上?
記者聯系到當年這個報道中反對“神經干細胞移植”臨床應用的專家,他們的觀點至今沒有改變?
“據我掌握的資料熒窬干細胞移植在帕金森氏病等治療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熓侵縛梢圓生多巴胺類物質?至于對諸如運動功能?言語功能?認知功能?吞咽功能?二便功能等最重要的神經功能的恢復方面,至今我沒有發現國際上有任何循證醫學的證據表明神經干細胞‘移植是有效的?”其中一位神經康復專業的醫師這樣答復?
他說:“其實,神經干細胞的實驗室培養技術早已過關,直接把它‘輸入回血管內或注射到局部組織內也極其簡單?稍微有點設備就可以‘擴增出來?利用人們的‘期望和‘信任,大肆宣揚‘治療效果,我認為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至少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不是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的盲法研究的結果)?個別人可能就是被‘經濟效益驅動的?我們接收了一些‘移植后的患者,沒有一個是真正‘有效的?因為是‘自愿的,也就沒有人要‘討說法?”“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奈何?”